[发明专利]4H-SiC金属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81931.6 | 申请日: | 2014-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28529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23 |
发明(设计)人: | 贾护军;裴晓延;孙哲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9/06;H01L21/336 |
代理公司: | 陕西电子工业专利中心 61205 | 代理人: | 王品华;朱红星 |
地址: | 71007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4H‑SiC金属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主要解决现有技术漏极输出电流不稳定、击穿电压小的问题。其结构自下而上包括4H‑SiC半绝缘衬底(1)、P型缓冲层(2)、N型沟道层(3),N型沟道层(3)表面有源极帽层(5)和漏极帽层(6),源极帽层(5)和漏极帽层(6)表面分别是源电极(10)和漏电极(11),N型沟道层(3)上方且靠近源极帽层(5)的一侧形成栅电极(4),栅电极(4)与源极帽层(5)之间形成凹陷栅源漂移区(9),栅电极(4)与漏极帽层(6)之间形成凹陷栅漏漂移区(7),在凹陷栅漏漂移区(7)的表面设有横向PN结(8)。本发明具有击穿电压高,漏极输出电流稳定的优点。 | ||
搜索关键词: | sic 金属 半导体 场效应 晶体管 | ||
【主权项】:
一种4H‐SiC金属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对4H‐SiC半绝缘衬底(1)进行清洗,以清洁表面;2)在半绝缘衬底(1)上外延生长0.5μm厚的SiC层,并经原位掺杂硼形成浓度为1.4×1015cm‐3的P型缓冲层(2);3)在P型缓冲层(2)上外延生长0.25μm厚的SiC层,并经原位掺杂氮形成浓度为3.0×1017cm‐3的N型沟道层(3);4)在N型沟道层(3)上外延生长0.2μm厚的SiC层,并经原位掺杂氮形成浓度为1.0×1020cm‐3的N+型帽层;5)在N+型帽层上依次进行光刻和隔离注入,形成隔离区和有源区;6)对有源区依次进行源漏光刻、磁控溅射、金属剥离和高温合金,形成0.5μm长的源电极(10)和漏电极(11);7)对源电极(10)和漏电极(11)之间的N+型帽层再进行光刻、刻蚀,形成刻蚀深度和长度分别为0.2μm和2.2μm的凹沟道;8)对凹沟道进行光刻、刻蚀,形成深度和长度分别为0.05μm和1μm的凹陷栅漏漂移区(7);9)在凹陷栅漏漂移区(7)表面外延0.04‐0.05μm厚的N‐SiC层,并经原位掺杂氮形成的浓度为1.4×1015cm‐3;10)光刻N‐SiC层,并经铝离子注入形成0.45‐0.5μm长的P区,其浓度为1.4×1015cm‐3,形成横向PN结(8);11)对横向PN结(8)和源电极(10)之间的凹沟道进行光刻、刻蚀,形成0.15μm长的凹陷栅源漂移区(9)及0.35μm长的凹栅,刻蚀深度为0.05μm;12)对横向PN结(8)和凹陷栅源漂移区(9)之间的凹沟道依次进行光刻、磁控溅射和金属剥离,形成0.7μm长的栅电极(4);13)对所形成的4H‐SiC金属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表面进行钝化、反刻,形成电极压焊点,完成器件的制作。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410181931.6/,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立体微结构阵列的太阳能电池
- 下一篇:背照式图像传感器及其形成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