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集成功率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910845004.2 申请日: 2019-09-07
公开(公告)号: CN110556388B 公开(公告)日: 2022-01-25
发明(设计)人: 乔明;何林蓉;李怡;赖春兰;张波 申请(专利权)人: 电子科技大学
主分类号: H01L27/12 分类号: H01L27/12;H01L21/84
代理公司: 成都点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2 代理人: 敖欢
地址: 611731 四川省成*** 国省代码: 四川;5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集成 功率 半导体器件 及其 制造 方法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可集成功率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成于同一芯片上的纵向高压器件(1)、第一高压pLDMOS器件(2)、高压nLDMOS器件(3)、第二高压pLDMOS器件(4)、低压NMOS器件(5)、低压PMOS器件(6)、低压NPN器件(7)和低压Diode器件(8),所述第一高压pLDMOS器件(2)、高压nLDMOS器件(3)、第二高压pLDMOS器件(4)、低压NMOS器件(5)、低压PMOS器件(6)、低压NPN器件(7)和低压Diode器件(8)之间均采用介质隔离,实现高压器件和低压器件完全隔离,第一高压pLDMOS器件(2)、高压nLDMOS器件(3)采用多沟道设计,第二高压pLDMOS器件(4)采用单沟道设计;

所述纵向高压器件(1),包括衬底(000),位于衬底(000)上方的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201),位于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201)中且紧密相连的元胞区Cn,位于第二导电类型外延层(201)上表面的场氧介质层(301)、位于场氧介质层(301)上表面的金属前介质(302)、及金属前介质(302)上方的金属场板(523)、以及位于场氧介质层(301)下方等间距排列的第一导电类型场限环(101);所述元胞区Cn包括:位于元胞区两侧的第一导电类型第一体区(103),以及位于第一导电类型第一体区(103)中相邻接触的第二导电类型第一发射极或源极接触(200)和第一导电类型第一发射极或源极接触(100),与第二导电类型第一发射极或源极接触(200)以及第一导电类型第一发射极或源极接触(100)接触的第一发射极或源极金属(500),位于元胞区Cn中间上表面的第一栅介质层(303),位于第一栅介质层(303)上表面的第一栅电极(401);

所述第一高压pLDMOS器件(2),位于第二介质槽(312)与第二注氧层(310)构成的隔离区域内,第二注氧层(310)与第二介质槽(312)连接构成隔离区域,第二多晶硅填充物(407)位于第二介质槽(312)内部,所述第一高压pLDMOS器件(2)还包括:位于包括第二注氧层(310)、第二介质槽(312)与第二多晶硅填充物(407)的隔离区域内部的第一导电类型第一漂移区(122),位于第一导电类型第一漂移区(122)一侧的第二导电类型第一体区(214)、位于第一导电类型第一漂移区(122)另一侧的第一导电类型第一场阻区(119),位于第二导电类型第一体区(214)内部两侧且与第二源极金属(517)接触的第一导电类型第二源极接触(117),位于第一导电类型第二源极接触(117)之间且与第二源极金属(517)接触的第二导电类型第二源极接触(213),位于第一导电类型第一场阻区(119)中且与第一漏极金属(518)接触的第一导电类型第一漏极接触(118),位于第一导电类型第一漂移区(122)上表面的第二栅介质层(307)、第二栅介质层(307)上表面的第二栅电极(405),位于第一导电类型第一漂移区(122)上表面且位于第二导电类型第一体区(214)与第一导电类型第一场阻区(119)之间的场氧介质层(301),以及位于场氧介质层(301)与第二栅电极(405)上表面的金属前介质(302);

所述高压nLDMOS器件(3),位于第三介质槽(313)与第三注氧层(311)构成的隔离区域内,第三注氧层(311)与第三介质槽(313)连接构成隔离区域,第三多晶硅填充物(408)位于第三介质槽(313)内部,所述高压nLDMOS器件(3)还包括:位于包括第三注氧层(311)、第三介质槽(313)与第三多晶硅填充物(408)的隔离区域内部的第二导电类型漂移区(219),位于第二导电类型漂移区(219)一侧的第一导电类型第二体区(121)、位于第二导电类型漂移区(219)另一侧的第二导电类型第一场阻区(217),位于第一导电类型第二体区(121)内部两侧且与第三源极金属(519)接触的第二导电类型第三源极接触(215),位于第二导电类型第三源极接触(215)之间且与第三源极金属(519)接触的第一导电类型第三源极接触(120),位于第二导电类型第一场阻区(217)中且与第二漏极金属(520)接触的第二导电类型第一漏极接触(216),位于第二导电类型漂移区(219)上表面的第三栅介质层(308)、位于第三栅介质层(308)上表面的第三栅电极(406),位于第二导电类型漂移区(219)上表面且位于第一导电类型第二体区(121)与第二导电类型第一场阻区(217)之间的场氧介质层(301),以及位于场氧介质层(301)与第三栅电极(406)上表面的金属前介质(302);

所述第二高压pLDMOS器件(4),位于第四介质槽(314)与第四注氧层(315)构成的隔离区域内,第四注氧层(315)与第四介质槽(314)连接构成隔离区域,第四多晶硅填充物(409)位于第四介质槽(314)内部,所述第二高压pLDMOS器件(4)还包括:位于包括第四注氧层(315)、第四介质槽(314)与第四多晶硅填充物(409)的隔离区域内部的第一导电类型第二漂移区(124),位于第一导电类型第二漂移区(124)外一侧的第二导电类型第二体区(222)、位于第一导电类型第二漂移区(124)内另一侧的第一导电类型第二场阻区(128),位于第二导电类型第二体区(222)内部靠近第一导电类型第二漂移区(124)一侧且与第四源极金属(521)接触的第一导电类型第四源极接触(126),位于第二导电类型第二体区(222)内远离第一导电类型第二漂移区(124)一侧且与第四源极金属(521)接触的第二导电类型第四源极接触(221),位于第一导电类型第二场阻区(128)中且与第三漏极金属(522)接触的第一导电类型第二漏极接触(127),位于第一导电类型第二漂移区(124)与第二导电类型第二体区(222)上表面的第四栅介质层(316)、位于第四栅介质层(316)上表面的第四栅电极(410),位于第一导电类型第二漂移区(124)上表面且位于第二导电类型第二体区(222)与第一导电类型第二场阻区(128)之间的场氧介质层(301),以及位于场氧介质层(301)与第四栅电极(410)上表面的金属前介质(302);

所述低压NMOS器件(5)、低压PMOS器件(6)、低压NPN器件(7)与低压Diode器件(8),均位于第一介质槽(309)与第一注氧层(306)构成的隔离区域内,第一注氧层(306)与第一介质槽(309)连接构成隔离区域,第一多晶硅填充物(404)位于第一介质槽(309)内部。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4500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400-8765-105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