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47121.6 | 申请日: | 2014-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0461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3 |
发明(设计)人: | 周志飚;吴少慧;古其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3/64 | 分类号: | H01L23/64;H01L2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11105 | 代理人: | 陈小雯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导体结构,且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多层堆叠电容结构的半导体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现今的半导体结构可达到具有大约7~10fF/μm2的电容密度(capacitance density)。然而,随着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对于半导体的电容密度的要求逐渐增加,希望能够达到至少16fF/μm2的电容密度。
受限于制作工艺机台与成本等因素,同时需兼顾半导体的尺寸朝向轻薄短小的趋势,发展出一种堆叠式的电容结构,以在现有的制作工艺中制造出具有更高电容密度的半导体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通过简单的制造程序完成的多层堆叠电容结构,能有效增加半导体的电容密度。
为达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一种半导体结构,包括一堆叠电容结构。堆叠电容结构包括一第一内金属层、一第一绝缘层、一第二内金属层、一第二绝缘层以及一第三内金属层。第一内金属层包括一第一衬垫区邻近第一内金属层的一边缘,第一衬垫区具有多个衬垫。第一绝缘层设置于第一内金属层上且暴露第一衬垫区。第二内金属层设置于第一绝缘层上,第二内金属层包括一第二衬垫区邻近第二内金属层的一边缘,第二衬垫区具有多个衬垫。第二绝缘层设置于第二内金属层上且暴露第二衬垫区。第三内金属层覆盖第二内金属层,第三内金属层包括至少一第一狭缝区,第一狭缝区对应于第二衬垫区,使第二衬垫区上的衬垫裸露。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一种半导体结构,包括一堆叠电容结构。堆叠电容结构包括一第一内金属层、一第一绝缘层、一第二内金属层、一第二绝缘层、一第三内金属层、一第三绝缘层以及一第四内金属层。第一内金属层包括一第一衬垫区邻近第一内金属层的一边缘,第一衬垫区具有多个衬垫。第一绝缘层设置于第一内金属层上且暴露第一衬垫区。第二内金属层设置于第一绝缘层上,第二内金属层包括一第二衬垫区邻近第二内金属层的一边缘,第二衬垫区具有多个衬垫。第二绝缘层设置于第二内金属层上且暴露第二衬垫区。第三内金属层,设置于第二绝缘层上,第三内金属层包括一第三衬垫区与至少一第一狭缝区,第三衬垫区邻近第三内金属层的一边缘,第一狭缝区对应于第一衬垫区或第二衬垫区,使第一衬垫区或第二衬垫区上的衬垫裸露。第三绝缘层设置于第三内金属层上且暴露第三衬垫区。第四内金属层设置于第三绝缘层上。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半导体结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半导体结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3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半导体结构的局部剖面(X-Z平面)示意图;
图3B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半导体结构的俯视(X-Y平面)透视图;
图3C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结构的俯视(X-Y平面)透视图;
图4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半导体结构的局部剖面(X-Z平面)示意图;
图4B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半导体结构的俯视(X-Y平面)透视图;
图4C~图4E为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半导体结构的俯视(X-Y平面)透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200、300、301、400、401、402、403:半导体结构
10、20、30、40:堆叠电容结构
11、21、31、41:第一内金属层
12、22、32、42:第二内金属层
13、23、33、43:第三内金属层
24、42:第四内金属层
71:第一绝缘层
72:第二绝缘层
73:第三绝缘层
81:第一介电结构
82:第二介电结构
311、321、331、411、421、431、441:衬垫
332、432:第一狭缝区
322、442:第二狭缝区
422:第三狭缝区
E1、E2:平面
H2:第二灌孔的高度
H3:第三灌孔的高度
L2:第二内金属层的宽度
L3:第三内金属层的宽度
M1:第一外金属层
M2:第二外金属层
V1:第一灌孔
V2:第二灌孔
V3:第三灌孔
V4:第四灌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471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MIM电容及其形成方法
- 下一篇:一种铜纳米管垂直互连结构及其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