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元件封装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31014.0 | 申请日: | 2011-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766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14 |
发明(设计)人: | 杨文焜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龙国际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3/538 | 分类号: | H01L23/538;H01L23/00;H01L23/498;H01L21/603;H01L21/56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张瑾 |
地址: | 英属维尔京群岛托投拉*** | 国省代码: | 维尔京群岛;VG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元件 封装 结构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形成面板形态封装的晶粒埋入式基板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半导体元件封装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包模铸造法,通常被称为失蜡铸造法,其为一种铸造工艺,可使金属或金属合金能制作成近终形(near-net-shape)金属部件。包模铸造法通常用于以高精度形成错综及复杂形状的工艺中。耐火坩锅用于包模铸造工艺中,用以熔化金属合金。在此观点中,合金熔化于一坩锅中,接着从所述坩锅倒注入一模具以成形一铸形。传统的耐火坩锅,例如,氧化锆坩锅,通常其部分具有多孔结构,以增加抵抗热冲击的能力且进一步使破裂可能性降到最低。
在半导体元件领域中,随着元件尺寸不断地缩小,元件密度也不断地提高。对于封装或内部联机方面的技术需求也必须提高,以符合上述情况。传统上,在覆晶连接方法(flip-chip attachment method)中,一焊料凸块数组形成于上述晶粒的表面。上述焊料凸块的形成可以通过使用一焊接复合材料(solder compositematerial),经过一焊接点屏蔽(solder mask)制造出所需的焊料凸块图案。芯片封装的功能包含功率传送(power distribution)、信号传送(signal distribution)、散热(heat dissipation)以及保护与支撑等。当半导体变的更复杂时,传统的封装技术,例如,导线架封装(lead frame package)、收缩式封装(flex package)、硬式封装技术(rigid package technique),已无法满足在一个更小的芯片上制造高密度元件的需求。
再者,因为传统的封装技术将晶圆上大的晶粒分成小的晶粒后,再分别加以封装。因此,这些技术的工艺是耗时的。至此芯片封装技术高度地被集成电路的发展所影响;所以,随着电路大小的需求,也产生对封装技术的需求。依据上述理由,现今封装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朝向球状矩阵排列、覆晶、芯片尺寸封装和晶圆级封装。“晶圆级封装”如同字面上的解释,就是整个封装与所有的内部联机跟其它工艺一样,都是在晶圆在切割成小晶粒之前被完成。一般来说,在完成所有组装与封装程序后,个别的半导体封装将从一个晶圆被分成多数个半导体晶粒。此晶圆级封装为极小尺寸与极优电性的结合。
通过晶粒在完整的晶圆上制造与测试,晶圆级封装技术为一种先进的封装技术。之后,上述晶圆被切割成晶粒,以依照表面镶嵌线(surface-mount line)装配。因为上述晶圆级封装技术将整片晶圆当成一个对象来利用,而非利用一芯片或是晶粒,因此在进行切割程序(scribing process)之前,就已经完成封装与测试。此外,由于晶圆级封装是如此先进的技术,所以可以省略打线(wirebonding),粘晶(die mount),覆胶(molding)及/或底胶填充(under-fill)的技术。通过使用晶圆级封装技术,可以节省成本与工艺时间;且此技术的最终结构与此晶粒一样;因此,此技术可以满足电子元件小型化的需求。
虽然晶圆级封装技术具有上述的优点,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此技术的可接受度。例如,晶圆级封装技术中,其结构中一材料与主机板此两材料间的热膨涨系数差异;此者成为结构机械性不稳定(mechanical instability)的关键性因素。上述结构的总终端数组数被芯片大小所限制。在切割此晶圆之前,无法使用整片晶圆封装中的多芯片及系统级封装。第6,239,482B1号美国专利(图15)揭示一具有机械性弯曲问题的封装。这是因为前述现有技术将硅芯片12埋入于上述基板18或核心区域,而且只用粘着材料20来支撑上述晶粒12。众所周知,在机械性弯曲(mechanical bending)的过程中,由于硅晶粒与基板材料18以及粘着材料20的硬度(hardness)与材料性质都有所不同,此弯曲效应(bending effect)将造成材料边界破裂,使重布层金属线32遭到损坏,可靠度测试(reliability test)也因此在机械应力方面失效。此外,由于介电层太厚(介电层22与介电层16),以及介电层22、介电层16、金属30与材料20等之间的热膨涨系数不匹配,也造成不佳的可靠度与成品率。美国专利第6,506,632B1号美国专利(图16)揭示的封装也产生同样的机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龙国际公司,未经金龙国际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310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指向性天线的轮胎信息监测设备
- 下一篇:高效灌浆施工液压式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