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器件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28000.1 | 申请日: | 2009-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0070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1 |
发明(设计)人: | 秋元健吾;山崎舜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29/786 | 分类号: | H01L29/786;H01L27/1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72001 | 代理人: | 张金金,汤春龙 |
地址: | 日本神奈***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器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其中使用氧化物半导体的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如在液晶显示器中典型见到的,在例如玻璃衬底等平板之上形成的薄膜晶体管使用非晶硅或多晶硅制造。使用非晶硅制造的薄膜晶体管具有低场效应迁移率,但可以在更大的玻璃衬底之上形成。相比之下,使用晶体硅制造的薄膜晶体管具有高场效应迁移率,但由于例如激光退火等结晶步骤,这样的晶体管不是一直适合在更大的玻璃衬底之上形成。
其中使用氧化物半导体的薄膜晶体管被制造并且应用于电子器件或光学器件的技术吸引注意力。例如,专利文件1和专利文件2公开一项技术,通过该技术薄膜晶体管使用氧化锌或In-Ga-Zn-O基氧化物半导体作为氧化物半导体膜制造,并且这样的晶体管用作图像显示器的开关元件或其类似物。
[参考文献]
[专利文件1]日本公开的专利申请号2007-123861
[专利文件2]日本公开的专利申请号2007-096055
发明内容
这样的氧化物半导体的半导体特性受该氧化物半导体中的氧空位浓度显著影响。因此,为了抑制氧化物半导体的半导体特性中的变化,抑制氧化物半导体的氧化还原反应并且保持氧空位浓度是重要的。从而,湿气和氧进入氧化物半导体的混合通过在该氧化物半导体之上提供主要包括硅的氧化膜或氮化膜来防止。
然而,通过使用氧化硅膜或氮化硅膜,已经难以满意地防止湿气和氧混合进入氧化物半导体。另外,如果氧化硅膜或氮化硅膜的厚度增加以便防止湿气和氧的渗入,容易引起裂缝。
此外,存在当例如碱金属(Li、Cs、Na或其类似物)、碱土金属(Ca、Mg或其类似物)或另一个金属元素以及湿气和氧等杂质扩散进入氧化物半导体时,氧化物半导体的半导体特性改变的问题。
鉴于前面提到的问题,目的是防止例如湿气和氧等杂质混合进入氧化物半导体并且抑制其中使用氧化物半导体的半导体器件的半导体特性中的变化。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具有高可靠性的半导体器件。
公开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是半导体器件,其包括提供在具有绝缘表面的衬底之上的栅电极层、提供在该栅电极层之上的栅极绝缘膜、提供在该栅极绝缘膜之上的源电极和漏电极、提供在该源电极和漏电极之上的第一氧化物半导体层,以及提供在该源电极与漏电极和该第一氧化物半导体层之间的源区和漏区。在该半导体器件中,阻挡膜提供与该第一氧化物半导体层接触。
公开的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是半导体器件,其包括提供在具有绝缘表面的衬底之上的栅电极层、提供在该栅电极层之上的栅极绝缘膜、提供在该栅电极层之上且该栅极绝缘膜插入其之间的第一氧化物半导体层、互相分开地提供在该第一氧化物半导体层之上的源区和漏区,提供在该源区之上并且与其接触的源电极以及提供在该漏区之上并且与其接触的漏电极。在该半导体器件中,阻挡膜提供与该第一氧化物半导体层接触。
公开的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是半导体器件,其包括提供在具有绝缘表面的衬底之上的栅电极层、提供在该栅电极层之上的栅极绝缘膜、提供在该栅极绝缘膜之上的第一氧化物半导体层、提供在与该第一氧化物半导体层的沟道形成区重叠的区域中的沟道保护层、提供在该第一氧化物半导体层之上的源电极和漏电极,以及在该第一氧化物半导体层和该源电极与漏电极之间的源区和漏区。在该半导体器件中,阻挡膜提供与该沟道保护层接触。
在前面提到的结构中,阻挡膜包括氧化铝膜、氮化铝膜、氧氮化铝膜和氮氧化铝膜中的一个或多个。阻挡膜的厚度优选地大于或等于1nm并且小于或等于200nm。
另外,在前面提到的结构中,基底绝缘膜可提供在具有绝缘表面的衬底之上。该基底绝缘膜包括氧化铝膜、氮化铝膜、氧氮化铝膜和氮氧化铝膜中的一个或多个。
此外,在前面提到的结构中,栅极绝缘膜包括氧化铝膜、氮化铝膜、氧氮化铝膜和氮氧化铝膜中的一个或多个。
此外,在前面提到的结构中,沟道保护层包括氧化铝膜、氮化铝膜、氧氮化铝膜和氮氧化铝膜中的一个或多个。沟道保护层的厚度大于0nm并且小于或等于5nm。
在前面提到的结构中,源区和漏区是具有比第一氧化物半导体层更高电导率的第二氧化物半导体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未经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2800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