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视觉场景中物体稀疏性的判断方法、系统和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111651670.6 | 申请日: | 2021-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048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8 |
发明(设计)人: | 黄凯奇;张岩;丰效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T7/62 | 分类号: | G06T7/62;G06K9/62;G16H20/70;G06V10/76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恒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76 | 代理人: | 郭文浩;尹文会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视觉 场景 物体 稀疏 判断 方法 系统 设备 | ||
1.一种视觉场景中物体稀疏性的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100,获取视觉场景图像;
步骤S200,对所述视觉场景图像中的物体目标进行聚类,获得多个聚类簇;
步骤S300,提取每个聚类簇中的凸包络;
步骤S400,计算凸包络的面积;
步骤S500,计算所有所述凸包络的面积之和与视觉场景图像面积的比值r;
步骤S600,预设物体稀疏性判断区间,当所述比值r处于对应的稀疏性判断区间时,获得视觉场景图像的稀疏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觉场景中物体稀疏性的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视觉场景图像,包括在心理沙盘中排放沙具获得的沙盘场景图,以沙具为物体目标,包含沙具位置和沙具尺寸的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觉场景中物体稀疏性的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00,具体为通过DBSCAN距离方法对物体目标进行聚类,包括:
步骤S210,预先设定最小邻域距离和最小簇样本点数MinPts;
步骤S220,提取物体目标的像素,判定距离小于所述最小邻域距离的两个样本点为密度可达,即认定这两个样本点属于同一个聚类;
步骤S230,遍历所有像素点,若一个聚类中含有的样本点数大于所述最小簇样本点数MinPts,则认定该聚类为一个聚类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视觉场景中物体稀疏性的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小邻域距离,还包括自适应调节最小邻域距离的方法,具体为,基于所述视觉场景图像,获取包围物体目标的最小外接圆半径,在判断两个样本点是否密度可达时,两个样本点的空间距离小于其所在最小外接圆的半径之和,则认为两个样本点密度可达;即以两个样本点所在的最小外接圆的半径之和作为最小邻域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觉场景中物体稀疏性的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00,通过Graham扫描法提取每个聚类簇中的凸包络,具体包括:
步骤S310,选取凸包上的一个点作为基准点;
步骤S320,以所述基准点为参照,对剩余所有点进行极角排序,并依次遍历,确定凸包点;
步骤S330,将所有聚类簇作为输入通过如步骤S310-步骤S320的方法,获取所有凸包点,获得凸包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觉场景中物体稀疏性的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00,包括将凸包络的形状分解为若干三角形,分别计算多个三角形的面积并求和获得凸包络的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视觉场景中物体稀疏性的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别计算多个三角形的面积并求和获得凸包络的面积,具体为在凸包络中任选一点作为面积计算基本点,以面积计算基本点为中心,按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方向依次得到两个点与基本点构成三角形,通过向量叉乘获得三角形面积,将所有的三角形面积加和获得凸包络的面积。
8.一种视觉场景中物体稀疏性的判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图像获取模块、物体聚类模块、凸包络提取模块、凸包络面积计算模块、面积比值计算模块和稀疏性判断模块;
所述图像获取模块,配置为获取视觉场景图像;
所述物体聚类模块,配置为对所述视觉场景图像中的物体目标进行聚类,获得多个聚类簇;
所述凸包络提取模块,配置为提取每个聚类簇中的凸包络;
所述凸包络面积计算模块,配置为计算凸包络的面积;
所述面积比值计算模块,配置为计算所有所述凸包络的面积之和与视觉场景图像面积的比值r;
所述稀疏性判断模块,配置为预设物体稀疏性判断区间,当所述比值r处于对应的稀疏性判断区间时,获得视觉场景图像的稀疏性。
9.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与至少一个所述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用于被所述处理器执行以实现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视觉场景中物体稀疏性的判断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被所述计算机执行以实现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视觉场景中物体稀疏性的判断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51670.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