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纯电动车的挡位切换防冲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73540.2 | 申请日: | 2018-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378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6 |
发明(设计)人: | 张吉军;密刚刚;王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伊控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15/20 | 分类号: | B60L15/2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20 | 代理人: | 陈颖洁;王佳妮 |
地址: | 201804 上海市嘉定***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电动车 切换 冲击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纯电动车的挡位切换防冲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档位切换信号获取步骤、开环控制步骤、闭环控制步骤。本发明的用于纯电动车的挡位切换防冲击方法,有效的防止了挡位切换因齿轮之间的间隙产的冲击,进一步提高了变速箱换向时的平稳性,提高了变速箱齿轮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纯电动车等领域,具体为用于纯电动车的挡位切换防冲击方法。
背景技术
纯电动车是指完全由动力蓄电池提供电力驱动的电动车。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 纯电动车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由于对环境影响相对传统汽车较小,其前景被广泛看好,但当前技术尚不成熟。在纯电动车控制系统中,主要包括4个节点,即主控制器ECU、电机控制ECU、电池控制ECU及CAN总线监控单元。主控制器ECU相当于纯电动车的大脑,它起到了控制全局的作用。主控制器Ecu接收汽车上传感器的信息,经过A/I)转换后计算、编码为CAN报文,发送到总线上控制其它节点的工作。同时,将一些整车相关信息(车速、电池容量、踏板位置等信息)在组合仪表上显示出来。其中最核心的就是通过传感器的输入值与系统当前状态及汽车工况等条件计算出合适的电机扭矩值,通过CAN总线发送到电机控制系统,指挥电机正确工作。另外,主控制器ECU还控制主继电器的开关,使得整个系统上电和断电。电机控制ECU相当于纯电动车的四肢。它的主要工作是以主控制器发送扭矩值为输入值,采用双闭环控制来调速电机,使电机工作在需要的转速下。还有,根据电机的温度变化控制电机的冷却水泵和冷却风扇,从而有效地调节电机的温度。纯电动车的电池是由几十块单体电池成组供电的,并能保证在不供电时电池不成组,每块电池的电压不超过5V。这样由于单个电池性能的差异,就需要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经常要均衡电池电压,保证电池性能。电池均衡问题由电池ECU来承担。电池ECU相当于纯电动车的血液循环系统。它提供系统需要的能量,同时,还提供给主控制器电池的信息及电池充放电能力最大值,供主控制器计算电机扭矩时用。CAN总线监控单元主要是在不干扰总线数据传输情况的下,对总线上传输的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实时记录和实时报警,还提供了离线分析功能及在纯电动车调试阶段对主控制器主要计算参数进行标定的功能。
在现有技术中,驻车挡位切换过程,由于扭矩换向和变速箱齿轮存在间隙等原因,在齿面换向时会出现冲击。纯电动物流车系统中对于如何防止驻车挡位切换引起的冲击是个新的课题,其中没有专利涉及到如何利用纯电动物流车驱动系统的开环和闭环综合方法来实现防冲击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纯电动车的挡位切换防冲击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至少一种技术问题。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纯电动车的挡位切换防冲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档位切换信号获取步骤,用以获取变速杆切换信号;开环控制步骤,施加一扭矩脉冲信号至驱动电机,以使驱动电机输出对应扭矩推动齿轮转动,使齿面换向。
进一步的,所述开环控制步骤之后还包括闭环控制步骤,包括获取齿轮转动角度和转速;调整扭矩脉冲信号,根据齿轮转动角度和转速以及车辆结构特征设定扭矩脉冲信号的调整信号,并将该调整信号发送至驱动电机以推动齿轮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车辆结构特征包括车辆从驱动电机到车轮的各级的传动齿轮,每一级齿轮对应一次齿面换向。
进一步的,所述开环控制步骤包括扭矩脉冲信号设定步骤,设定基础扭矩脉冲信号,该基础扭矩脉冲信号为直角梯形,其中,直角梯形的上底作为脉冲信号的基础幅值,直角梯形的斜边作为脉冲信号的变化斜率;设定最小限位脉冲信号,持续保持最小限位脉冲信号使两齿面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的用于纯电动车的挡位切换防冲击方法闭环控制步骤还包括标定闭环限值以及扭矩脉冲信号至所对应的车辆。
进一步的,所述闭环限值根据齿轮本身间隙以及监控齿面换向过程中齿轮转动角度和转速来调整扭矩脉冲值标定。
进一步的,分析标定后的闭环限值以及扭矩脉冲信号是否得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伊控动力系统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伊控动力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7354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