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轨道车辆车钩对中机构及车辆救援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71299.1 | 申请日: | 2017-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7261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1 |
发明(设计)人: | 匡希超;帅纲要;黄豪;苏柯;金希红;苏永章;刘永强;曾文娟;刘旭;李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G7/06 | 分类号: | B61G7/06;B61G7/12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卢宏;李发军 |
地址: | 412001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伸缩杆 凸轮盘 凹口 车钩 啮合 对中机构 伸出端 车钩中心线 车体中心线 逆时针转动 驱动凸轮盘 顺时针转动 车辆救援 对齐位置 轨道车辆 车钩缓冲器 小半径曲线 壳体固定 外周 | ||
1.一种轨道车辆车钩对中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凸轮盘(6),其用于与车钩缓冲器壳体(17)固定相连;
第一伸缩杆,其设置在凸轮盘(6)一侧用于驱动凸轮盘(6)逆时针转动,
第二伸缩杆,其设置在凸轮盘(6)另一侧用于驱动凸轮盘(6)顺时针转动,
第三伸缩杆,其设置在第一伸缩杆与第二伸缩杆之间,用于保持车钩中心线和车体中心线在对齐位置;
所述凸轮盘(6)的外周面上设有第一凹口、第二凹口和第三凹口,凸轮盘(6)逆时针转动时所述第一凹口与第一伸缩杆的伸出端啮合,凸轮盘(6)顺时针转动时所述第二凹口与第二伸缩杆的伸出端啮合,车钩中心线和车体中心线在对齐位置时第三凹口与第三伸缩杆的伸出端啮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车钩对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缩杆、第二伸缩杆和第三伸缩杆为气缸;所述气缸在通气状态时驱动活塞杆(4)伸出而与对应的凹口啮合,该气缸在未通气状态时活塞杆(4)收缩而与对应的凹口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车辆车钩对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口和第二凹口相对车体中心线对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车辆车钩对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的伸出端装有气缸辊子(5)。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车辆车钩对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上套装有复位弹簧,该复位弹簧在气缸未通气状态带动气缸伸缩端收缩而与对应的凹口分离。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车辆车钩对中机构,其特征在于,各气缸通过阀门与车辆风管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轨道车辆车钩对中机构,其特征在于,各凹口的侧壁具有导向斜面(61)。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轨道车辆车钩对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盘(6)顺时针转动角度和逆时针转动的角度为相对车体中心线偏转的角度范围为4°-1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轨道车辆车钩对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盘(6)顺时针转动角度和逆时针转动的角度为相对车体中心线偏转的角度为6°。
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轨道车辆车钩对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盘(6)通过键槽和紧固件与所述车钩缓冲器壳体(17)固定相连。
11.一种轨道车辆救援方法,有具有车钩(13)的救援车(20)和具有车钩(14)的被救援车(21),其特征在于,所述救援车(20)和/或被救援车(21)上装有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轨道车辆车钩对中机构,该轨道车辆车钩对中机构与救援车(20)和/或被救援车(21)的车钩(13)相连;所述救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救援车(20)向被救援车(21)靠近,救援车(20)的车钩(13)和被救援车(21)的车钩(14)的水平偏移量超出了车钩的连挂范围;
S2、救援车(20)和/或被救援车(21)的轨道车辆车钩对中机构通过各伸缩杆驱动凸轮盘(6)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一定的角度,该角度使得救援车(20)的车钩(13)和被救援车(21)的车钩(14)的水平偏移量在车钩的连挂范围;
S3、将救援车(20)的车钩(13)和被救援车(21)的车钩(14)进行连挂,实现救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轨道车辆救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救援车(21)位于小半径曲线轨道上,所述小半径曲线轨道是指轨道的最小弯道半径小于R150m或R150m-5m-R150m的S曲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轨道车辆救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为悬挂单轨或跨坐单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未经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71299.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