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化硅半导体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380071969.1 | 申请日: | 2013-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693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07 |
发明(设计)人: | 森野友生;水野祥司;竹内有一;添野明高;渡边行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电装;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L27/04 | 分类号: | H01L27/04;H01L21/76;H01L29/12;H01L29/78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高迪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化硅 半导体 装置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2013年1月31日提出的日本申请号2013-17147号,在此引用其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过感测单元检测流过主单元的电流的碳化硅(以下,称为SiC)半导体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半导体元件分为主单元(main cell)和感测单元(sense cell)、通过感测单元检测流过主单元的电流的SiC半导体装置。该SiC半导体装置中,在形成有纵型的场效应晶体管的主单元与形成有异质结二极管的感测单元之间,形成有将n型杂质进行离子注入而形成的n+型穿通阻挡层。通过该n+型穿通阻挡层,进行主单元与感测单元之间的元件分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093382号公报(对应于美国专利第7,307,313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构成将n沟道型的纵型MOSFET形成在主单元和感测单元那样的SiC半导体装置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通过图7A所示的构造进行主单元与感测单元的元件分离。即,设想以下构造:在n+型SiC基板J1上的n-型漂移层J2的表面或上层部形成p型基极区域J3,并形成比p型基极区域J3深的元件分离层J4以将该p型基极区域进行分离,由此进行元件分离。
但是,会产生在元件分离层J4的底部发生电场集中、耐压构造不充分的问题。因此,本发明人们想到如图7B所示通过在p型基极区域J3的下层形成p型电场缓和层J5来覆盖元件分离层J4的底部,缓和元件分离层J4的底部处的电场集中,得到充分的耐压构造。但是,若在元件分离层J4的下方形成p型电场缓和层J5,则主单元与感测单元通过p型电场缓和层J5而导通,导致无法进行它们之间的元件分离。
因此,本申请鉴于上述问题,目的是提供一种碳化硅半导体装置,能够通过在主单元与感测单元之间形成元件分离层来可靠地进行它们之间的元件分离,并且缓和元件分离层的下方的电场集中,并且使得主单元与感测单元不导通。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申请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碳化硅半导体装置具备在主单元区域以及感测单元区域分别配置的MOSFET、元件分离层以及电场缓和层。各MOSFET具有半导体基板、基极区域、源极区域、栅极绝缘膜、栅电极、源电极以及漏电极。
所述半导体基板由第1导电型的碳化硅构成,背面侧为高浓度杂质层,并且表面侧为杂质浓度比所述高浓度杂质层低的漂移层。所述基极区域形成在所述漂移层之上,由第2导电型的碳化硅构成。所述源极区域形成在所述基极区域的上层部,由杂质浓度比所述漂移层高的第1导电型的碳化硅构成。所述栅极绝缘膜形成在沟道区域的表面,该沟道区域形成在所述基极区域之中的位于所述源极区域与所述漂移层之间的部分的表层部或表面上。所述栅电极形成在所述栅极绝缘膜的表面。所述源电极与所述源极区域电连接。所述漏电极与所述半导体基板的背面侧的所述高浓度杂质层电连接。
所述元件分离层在所述主单元区域与所述感测单元区域之间,从所述基极区域的表面形成至比所述基极区域更深,分离为所述主单元区域侧和所述感测单元区域侧。所述电场缓和层从所述基极区域的底部形成至比所述元件分离层深的位置,具有第2导电型。所述电场缓和层被分离为所述主单元区域侧和所述感测单元区域侧,在所述电场缓和层的分离部分的内侧配置有所述元件分离层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碳化硅半导体装置中,通过元件分离层能够可靠地进行主单元区域与感测单元区域之间的元件分离,并且通过电场缓和层能够缓和元件分离层的下方处的电场集中。进而,还能够使得主单元区域与感测单元区域不会通过电场缓和层而导通。
附图说明
本申请中的上述或其他目的、结构、优点根据参照下述的附图来进行的以下的详细说明而变得更加明确。
图1是本申请的第1实施方式的SiC半导体装置的截面图。
图2A是表示图1所示的SiC半导体装置的元件分离层与电场缓和层的关系的一例的图。
图2B是表示图1所示的SiC半导体装置的元件分离层与电场缓和层的关系的一例的图。
图2C是表示图1所示的SiC半导体装置的元件分离层与电场缓和层的关系的一例的图。
图3A是表示图1所示的SiC半导体装置中的元件分离层的附近的制造工序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电装;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株式会社电装;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7196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7-00 由在一个共用衬底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半导体或其他固态组件组成的器件
H01L27-01 .只包括有在一公共绝缘衬底上形成的无源薄膜或厚膜元件的器件
H01L27-02 .包括有专门适用于整流、振荡、放大或切换的半导体组件并且至少有一个电位跃变势垒或者表面势垒的;包括至少有一个跃变势垒或者表面势垒的无源集成电路单元的
H01L27-14 . 包括有对红外辐射、光、较短波长的电磁辐射或者微粒子辐射并且专门适用于把这样的辐射能转换为电能的,或适用于通过这样的辐射控制电能的半导体组件的
H01L27-15 .包括专门适用于光发射并且包括至少有一个电位跃变势垒或者表面势垒的半导体组件
H01L27-16 .包括含有或不含有不同材料结点的热电元件的;包括有热磁组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