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仿水母运动的水下机器人有效
申请号: | 201821010977.1 | 申请日: | 2018-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445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8 |
发明(设计)人: | 付景枝;郭强强;刘云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C11/52 | 分类号: | B63C11/52;B63H1/32;B63H21/17 |
代理公司: | 南京汇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8 | 代理人: | 张立荣;裴咏萍 |
地址: | 21001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舵机 摆动 太阳能发电板 水下机器人 主控制板 蓄电池 负重铁块 透明罩 驱动 扇叶 水母 铁块 体内 本实用新型 壳体顶部 壳体周向 上下摆动 水下机器 有效实现 续航 布设 壳体 外周 电源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仿水母运动的水下机器人,包括壳体、太阳能发电板、摆动舵机、转向铁块、摆动扇叶、驱动舵机、负重铁块、蓄电池和主控制板;壳体顶部采用透明罩,太阳能发电板设于该透明罩下方、壳体内;负重铁块、摆动舵机、驱动舵机、电源和主控制板均固定设于壳体内;摆动扇叶为多个,可上下摆动地沿壳体周向均布设于外周侧,且与摆动舵机相连;转向铁块与摆动舵机相连;主控制板分别与摆动舵机、驱动舵机相连;太阳能发电板与蓄电池相连。本实用新型水下机器人结构简单,能有效实现对水下机器人的高效运动和长时间续航。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下智能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水下仿水母运动的水下机器人。
背景技术
人们对于海洋的探索从未停止,海底世界的未知物种和奇妙景象成了人们追求的目标,可是人的身体条件的限制,只能在浅水区域进行作业,到达不了深海。通过对海洋生物的观察,人类模仿鱼的形状建造了流线型的船体,现在的水下机器人大多采用螺旋桨的结构,通过放置在不同位置的推进器,实现自由度的变换,但是水下环境复杂,受水流、光线、暗礁等影响,水下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通过仿生手段,模仿海洋生物的运动模式,对于我们探索海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实际价值。
如专利号CN107697244A公开的一种球形水下机器人,外形呈椭圆形,推进器安装在机器的腰部,底部还搭载摄像头和机械爪设备,但是这种水下机器人的重心不稳,整体稳定性不够,在海水中容易受海流影响发生翻转。又如CN107508362A公开的一种水下机器人无线充电系统,以机器人为供电载体,电池作为供电源,通过基于磁共振的无线能量传输模块实现无线充电,问题在于机器人体积小,通过搭载的发电装置,能做到的发电量很小,无法满足机器人的长时间工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有效进行长时间续航、且采用新型驱动方式的水下机器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仿水母运动的水下机器人,包括壳体、太阳能发电板、摆动舵机、转向铁块、摆动扇叶、驱动舵机、负重铁块、蓄电池和主控制板;壳体顶部采用透明罩,太阳能发电板设于该透明罩下方、壳体内;负重铁块、摆动舵机、电源和主控制板均固定设于壳体内;摆动扇叶为多个,可上下摆动地设于所述壳体外周侧;所述驱动舵机数量与摆动扇叶相对应,沿所述壳体周向均布设于外周侧,且分别与对应的摆动扇叶传动相连;转向铁块与摆动舵机传动相连;主控制板分别与摆动舵机、驱动舵机相连;太阳能发电板与蓄电池相连。
进一步的,负重铁块与转向铁块的重量比为1:1;负重铁块设于壳体内下部中心位置处;当负重铁块与转向铁块连线与水下机器人共轴线时,转向铁块到壳体顶部的高度与负重铁块到壳体顶部的高度比为1:3。
进一步的,壳体包括上部半球透明罩和下部锥形壳体;负重铁块固定设于锥形壳体内下部;摆动扇叶为六片,均布设于半球透明罩下部周侧。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水下机器人还包括水下超声传感器;水下超声传感器固定设于半球透明罩外侧。
进一步的,水下机器人还包括摄像头;摄像头设于所述半球透明罩内,或设于锥形壳体外侧。
进一步的,上述水下机器人还包括检测传感器;检测传感器设于壳体上。
进一步的,太阳能发电板依次通过输入输出模块、稳压模块与蓄电池相连;蓄电池串联电量计量模块,通过电量计量模块向主控制板反馈蓄电池当前的存贮的电量。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能有效实现对水下机器人的高效运动和长时间续航。
2、本实用新型通过摆动扇叶上下摆动模拟水母的张合摆动,实现机器人高效、高机动的水下运动;通过摆动扇叶的完全张开,控制机器人浮在水面,由太阳能发电板进行太阳能发电对机器人进行续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未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109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