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33792.6 | 申请日: | 2013-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9601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6 |
发明(设计)人: | 池内宏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L23/433 | 分类号: | H01L23/433;H01L23/495;H01L23/6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1100 | 代理人: | 干欣颖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例如逆变器等功率转换装置的半导体装置。
背景技术
首先,主要参照图7~图10,对现有逆变器的结构进行说明。
另外,图7是现有逆变器的示意性主电路图。
此外,图8是现有的具有2个元件的逆变器模块的示意性外观图。
此外,图9是现有的具有2个元件的逆变器模块的示意性剖视图。
此外,图10是现有的具有2个元件的逆变器模块的示意性内部等效电路图。
图7所示逆变器包括:商用交流电源101;将交流转换成直流的二极管整流器模块102;大电容的电容器103;具有U相、V相及W相电极的3相电动机等负载104;以及将直流转换成交流的逆变器模块105,其具有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芯片106和FWD(续流二极管)芯片107等功率半导体元件。
FWD芯片107和IGBT芯片106反并联连接,逆变器模块105由将FWD芯片107和IGBT芯片106反并联连接的6臂(6个电路)构成。
通常,逆变器模块105将上下臂的2个元件作为1组,或者将6个元件作为1组。
因而,在构成逆变器的情况下,并联连接3个具有2个元件的逆变器模块来使用,或者直接使用具有6个元件的逆变器模块。
图8所示的具有2个元件的逆变器模块包括:直流的P输出电极(正侧电源电位输出电极)108和N输出电极(负侧电源电位输出电极)109、与负载侧相连接的U输出电极110、以及上下臂的IGBT芯片的栅极端子111和113、以及发射极端子112和114。
此外,图9所示的具有2个元件的逆变器模块包括:铜基底基板115;绝缘用陶瓷基板116;布线及半导体芯片连接用铜图案117、118和119;上下臂的IGBT芯片120和121;用于将IGBT芯片120和121与铜图案118和119分别进行连接的电极122和123;以及用于将铜图案117、118和119与P、U和N输出电极分别进行连接的铜电极棒124、125和126。
另外,FWD芯片(省略图示)也与IGBT芯片120和121同样地进行搭载。
如图10所示,电感器127提供上壁的集电极端子与P输出电极之间的电感L1,电感器128提供上壁的发射极端子与连接点129之间的、即铜图案118(参照图9)与铜电极棒125(参照图9)之间的电感L2,电感器130提供连接点129与下臂的集电极端子之间的电感L3,电感器131提供下臂的发射极端子与N输出电极之间的电感L4。
接着,主要参照图11,对现有逆变器的动作进行说明。
另外,图11是现有的逆变器模块的IGBT的截止波形的示意性波形图。
通常,上述逆变器电路的运行如下:以10kHz左右对IGBT进行开关。
在IGBT截止时施加于IGBT芯片的集电极端子与发射极端子之间的峰值电压VCE(peak)(下面简单称作电压VCE)如下式那样表示。
(数学式1)
VCE=Ed+(L1+L2+L3+L4)·di/dt
其中,Ed是电容器103(参照图7)的直流电压,di/dt是IGBT芯片的电流IC的变化率(<0)的大小。
如图11所示,IGBT芯片的电压VCE和电流IC的波形在IGBT截止时变化较大。
即,自直流电压Ed发生变化的变化量即浪涌电压ΔV(=VCE-Ed)由L1至L4及di/dt的值来决定,可从(数学式1)得知,若L1至L4的值较大,则IGBT截止时施加的电压VCE增高。
因此,对于IGBT芯片和与其反并联连接的FWD芯片,通常需要耐高压的芯片,这种芯片通常具有较大的芯片面积,从而容易造成逆变器模块的大型化以及成本的上升。
而且,若浪涌电压较高,则对外部造成的噪声较大,容易造成外部设备的误动作。
然而,若如上所述那样将铜电极棒彼此靠近,则会产生电感分量由于互感而抵消的现象。
于是,已知如下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即,将分别与逆变器模块的P、U及N输出电极相连接的铜电极棒彼此靠近并配置于芯片的上表面,利用互感将不需要的电感分量降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277169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3379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