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半导体多芯片封装堆叠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23949.2 | 申请日: | 2009-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230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发明(设计)人: | 陈泽亚;郑香舜;张长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晶诚(郑州)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5/00 | 分类号: | H01L25/00;H01L23/12;H01L23/48;H01L23/31 |
代理公司: | 郑州天阳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3 | 代理人: | 聂孟民 |
地址: | 450016 河南省郑州市***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半导体 芯片 封装 堆叠 结构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半导体器件,特别是一种半导体多芯片封装堆叠结构。
二、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产业的发展,集成电路的封装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其发展方向主要向轻、薄、小的多元化发展,而且对集成度要求却越来越高。传统的封装技术,其封装形式多为单个集成电路封装,在有限的电路板面积上,无法将集成电路的数量及功能有效的提升,且会浪费封装材料,加大封装的成本。后来,直到BGA、CSP封装技术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封装尺寸,但它的芯片面积及封装面积的比值仍很低,且BGA封装的成本较高,基于成本考虑的多功能的小的集成电路就不适合BGA的封装。目前,很多的封装堆叠技术的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通过由堆叠带来的封装体积优势保持甚至减小母板的尺寸,高效的堆叠还可以提供灵活性方面的诸多优点,而且由于堆栈中的单个封装层可以在堆叠之前做完整测试,因此可以确保更高的整体封装良品率。
较为常见的是多芯片直接堆叠封装,包括基板、接合剂1、第一芯片2a、第二芯片2b、连接导线3a 3b、塑封体4及管脚6。第一芯片2a通过接合剂1固定与基板上,然后将第二芯片2b通过接合剂焊接于第一芯片2a,多个集成电路的电极通过连接导线3a 3b与管脚6形成电性连接,最后用塑封体4将集成电路包封起来,形成最终的产品。
另一种堆叠封装为通过加载间隔层的堆叠封装,包括基板、接合剂1、第一芯片2a、第二芯片2b、连接导线3a 3b、塑封体4、垫片5及管脚6。第一芯片2a通过接合剂1a置于基板上,然后将垫片通过接合剂1b贴装于第一芯片2a上,再将第二芯片2b通过垫片5、接合剂1c堆叠于上第一芯片2a上,使地第一、二芯片之间形成间距,多个集成电路边缘的电极通过连接导线3a 3b与管脚6形成电性连接,最后用塑封体4将集成电路包封起来,形成最终的产品。
但由于上述堆叠封装在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直接堆叠封装的封堆结构对芯片的尺寸有所要求,即第二芯片需小于第一芯片,且其打线的距离较长,产生的线弧大,封装中易造成产品的不良;其次,芯片直接堆叠其上,在贴片过程中有施加压力,易造成第一芯片碎裂等不良,其信赖性无保证,降低良率及其产品的使用周期。
过加载间隔层的堆叠封装的封装结构必须另外设置间隔层或垫片,制造上较为不便,且增加的封装工序;另外,为了减少材料成本,芯片减薄技术达到了几十微米,这样如果采用增加间隔层的堆叠封装,由于固定不牢靠,在焊线过程中易造成芯片破碎,降低了封装的良率,严重影响了产品的成品率及质量和生产效率。
三、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半导体多芯片封装堆叠结构,可有效解决封装方便、降低生产成本,节省工序,提高封装良率及产品质量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有芯片、引线框、连接导线和基板,第一基板上经第一结合剂层装有第一芯片,第一芯片上经第一连接导线接在伸出塑封体外的第一管脚上,在第一基板上面装有对称的第二基板,第二基板上经第二结合剂层装有第二芯片,第二芯片经第二连接导线接在伸出塑封体外的第二管脚上,由塑封体封装构成一体的半导体封装堆叠结构,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简单,易生产,使用寿命长,成品率高,成本低,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四、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主视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由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有芯片、连接导线和基板,第一基板5a上经第一结合剂层1a装有第一芯片2a,第一芯片2a上经第一连接导线3a接在伸出塑封体外的第一管脚6a上,在第一基板5a上面装有对称的第二基板5b,第二基板5b上经第二结合剂层1b装有第二芯片2b,第二芯片2b经第二连接导线3b接在伸出塑封体外的第二管脚6b上,由塑封体4封装构成一体的半导体封装堆叠结构。
为了保证使用效果,所说的第一芯片2a小于第二芯片2b,第一芯片上的连接导线为对称的两根,分别与塑封体外的两根对称的第一管脚6a相连接,第二芯片上的连接导线为对称的两根,并分别与塑封体外的两根对称的第二管脚6b相连接;所说的塑封体4可为圆形、椭圆形或多棱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晶诚(郑州)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晶诚(郑州)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2394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太阳能电池组件组框组角装置中的限位装置
- 下一篇:放电设备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