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由分子氧氧化制备麦芽酚及同系物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53630.3 | 申请日: | 2017-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8996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0 |
发明(设计)人: | 贾慧明;马啸;朱全东;张相如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新和成药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309/40 | 分类号: | C07D309/40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吕翠莲;李艳 |
地址: | 261108 山东省潍坊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子 氧化 制备 麦芽 同系物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麦芽酚及其同系物的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由分子氧氧化制备麦芽酚及其同系物的方法,属于化工合成领域。
背景技术
乙基麦芽酚是一种广谱的增香剂和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香烟、牙膏、化妆品、感光材料等方面。其特点是用量少,效果明显。乙基麦芽酚作为一种安全无毒的食品添加剂,对食品的香味改善和增强具有显著效果,对甜食起着增甜作用,且能延长食品储存期。乙基麦芽酚和麦芽酚的合成路线较多,按照反应起始物质的不同,乙基麦芽酚和麦芽酚的合成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方法:曲酸法(半合成法)、有机合成闭环法、电解氧化法、双氧水氧化法、糠醛法(全合成法)等。
1、曲酸法
合成中使用了钯碳作为催化剂,且最后使用金属锌作为还原剂生产成本较高。且反应收率较低,并具有合成路线长的特点。且反应原料来源于淀粉淀粉糖化、灭菌、发酵,再经过过滤、结晶、分离所制得的曲酸,原料成本较高。
2、有机合成闭环法
原料用丙酮、丙醛或丙酮和草酸二乙酯,原料虽然易得,但合成路线较长、工艺流程复杂、收率低。因此,未能实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3、电解氧化法
采用糠醛与格氏试剂反应制得α-呋喃基醇,经电化学氧化1,4-二甲氧基-α-呋喃烷醇,在酸性(高氯酸)条件下开环,接着加入硫酸镁和原甲酸甲酯得到缩醛产物,再向含有缩醛物的乙醚和5%Na2CO3的两相溶液中加入15%H2O2并在5~10℃条件下反应,最后在二氧杂环己烷和H2S04存在下回流得到乙基麦芽酚,收率可达47.56%。合成路线如下:
电解氧化法污染小、工艺条件温和、产品易提纯,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但也存在着电解池设计复杂、操作不便,能耗高、成本高昂等问题。
4、双氧水氧化法(糠醛格氏反应后双氧水氧化法)
此法采用糠醛与格氏试剂反应制得α-呋喃基醇,之后使用TS-1作催化剂,双氧水作氧化剂,乙腈作溶剂将α-呋喃基醇催化氧化重排,此后可通过醚化加甲基保护基,在硫酸中加热的方法得到乙基麦芽酚。
本法使用了相对清洁的双氧水作为氧化剂,钛硅分子筛TS-1/双氧水催化体系对于选择性氧化反应具有很高的活性和选择性,反应条件温和、能耗低、无污染。但双氧水价格持续走高,反应收率较低,且存在催化剂套用困难等问题。
5、糠醛法(糠醛格氏反应后氯气氧化氯代法)
采用糠醛与格氏试剂反应制得α-呋喃基醇后,使用甲醇或乙醇作为溶剂,通入氯气发生氧化氯代后通过加热水解重排制得麦芽酚
反应步骤短,目前工业化生产大多采用此法进行,但反应使用氯气安全性相对较难控制,如水解反应时易聚合成块使产率降低;氯气会严重腐蚀设备以及对环境造成污染,反应易产生大量Na、Mg废盐。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由分子氧氧化制备麦芽酚及其同系物的方法,以实现以下发明目的:
(1)提高反应总收率;
(2)催化剂更易实现回收与套用;套用10次后,反应总收率高;
(3)本发明反应节能、低成本、环保。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由分子氧氧化制备麦芽酚及其同系物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加料、第一阶段氧化反应、第二阶段氧化反应、水解;
所述第一阶段氧化反应,以α-呋喃基醇为原料,以含氧量为15%~85%的气体为氧化剂,在溶剂中,以杂原子分子筛和碱性树脂为复合催化剂,温度50~160℃下进行氧化开环重排反应,得中间体1;反应完毕,得到包含中间体1的反应液;所述温度,优选为90-110 ℃。
所述α-呋喃基醇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5-9,优选为1:5-7;
α-呋喃基醇与氧分子的摩尔比为1:1.8~1:3.0;
所述杂原子分子筛占α-呋喃基醇原料的质量比为2.0~2.4%,加入碱性树脂占α-呋喃基醇原料质量比为1.0~3.0%,优选为1-2%;
所述溶剂,为甲醇、乙醇、异丙醇、乙腈、丁腈、水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杂原子分子筛中,杂原子可以为XaYb,所述X为铬和/或钼,Y为银、钒或钨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优选为:X为铬;
所述的X和Y的比值a:b为4-20:1,优选为9-2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新和成药业有限公司,未经山东新和成药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536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