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向放电管芯片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41983.8 | 申请日: | 2016-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850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13 |
发明(设计)人: | 盛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瞬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74 | 分类号: | H01L29/74;H01L29/06;H01L21/332;H01L21/225;H01L21/265;H01L21/78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郭国中 |
地址: | 200443 上海市嘉***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向 放电 芯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半导体放电管芯片的生产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电压更集中的低功耗双向放电管芯片。
背景技术
半导体放电管广泛应用于通讯交换设备中的程控交换机、电话机、传真机、配线架、通讯接口、通讯发射设备等一切需要防雷保护的领域,以保护其内部的IC免受瞬间过电压的冲击和破坏。目前行业内多采用平面工艺制作半导体放电管,存在着一些技术上的缺陷:1)成本较高,工艺复杂;2)开关损耗大,响应速度慢;3)PN结在表面形成,采用硅介质膜保护,容易受损伤,电压在表面击穿;4)双向放电管对称性较差,在电路使用中会产生一端不良。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启电压低,响应速度快;击穿电压更集中的双向放电管芯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向放电管芯片,所述双向放电管芯片的结构为N+-P+-N--N-P++-P+型;所述双向放电管芯片的平面结构依次为扩散N+区、扩散P+区、注入N-区、扩散P++区、金属区、氧化隔离区、钝化玻璃层及芯片划道区;所述双向放电管芯片的剖面截层结构依次为所述扩散N+区、所述扩散P+区、所述注入N-区、衬底N区、所述扩散P++区、所述金属区、所述氧化隔离区、所述钝化玻璃层及所述芯片划道区。
一种双向放电管芯片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对硅片表面进行清洗;
步骤2,硅片在1100℃~1200℃的氧化炉中双面生长氧化层掩膜,氧化层掩膜的厚度为1.5微米~2.5微米;
步骤3,通过光刻和显影在氧化后的硅片的双面制作出N-区图形;
步骤4,采用氟化铵腐蚀液刻蚀出N-区;
步骤5,在硅片表面生长出牺牲氧化层;
步骤6,在光刻出的N-区注入磷离子并推进形成深N-区;
步骤7,用氢氟酸浸泡、去离子水超声清洗,去除表面氧化层;
步骤8,硅片在1100℃~1200℃的氧化炉中双面生长氧化层掩膜,氧化层掩膜的厚度为1.2微米~2.0微米;
步骤9,在N-区的相邻双面区域通过光刻和显影制作出P++区;
步骤10,把光刻出P++区的硅片放到设有氮化硼片的石英舟上,再进行预沉积;
步骤11,预沉积后的硅片在扩散炉中进行深结推进扩散形成深的P++区;
步骤12,用氢氟酸浸泡、去离子水超声清洗,去除硅片表面的氧化层;
步骤13,把清洗后的硅片放到设有氮化硼片的石英舟上,在扩散炉中进行预沉积;
步骤14,预沉积后的硅片在扩散炉中进行推进扩散形成P+区;
步骤15,硅片在1100℃~1200℃的氧化炉中双面生长氧化层掩膜,氧化层掩膜的厚度为1.5微米~2.5微米;
步骤16,在N-区域内制作出N+区;
步骤17,把光刻出N+区的硅片放入扩散炉中并通入三氯氧磷进行预沉积;
步骤18,磷沉积的硅片在扩散炉中进行扩散,形成N+区;
步骤19,硅片在1100℃~1200℃的氧化炉中双面生长氧化层掩膜,氧化层掩膜的厚度为0.7微米~1微米;
步骤20,通过涂胶、曝光、显影、去氧化层工序,形成台面沟槽图形;
步骤21,腐蚀台面沟槽并用去离子水冲净;
步骤22,把硅片放在电泳液中进行玻璃电泳;
步骤23,把电泳后的硅片在800℃~820℃烧结炉中进行烧结;
步骤24,把烧结后的硅片进行涂胶、光刻、显影、去氧化层和玻璃,形成金属区和划片道;
步骤25,对硅片进行镀镍、镀金、干燥;
步骤26,用激光切割机把镀金后的硅片从划片道处划成单个芯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瞬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瞬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4198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太阳能电池组件
- 下一篇:一种改进的晶元掩膜层沉积用喷气盘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