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转向过渡摇臂总成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82237.1 | 申请日: | 2016-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367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0 |
发明(设计)人: | 于建蕾;张翔;王俊伟;王定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7/20 | 分类号: | B62D7/2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江怀勤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转向 过渡 摇臂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转向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汽车转向过渡摇臂总成。
背景技术
目前双前桥转向过渡摇臂支架总成的结构如图1所示,摇臂固定支架1为铸造成型,材料QT450,由六个螺栓孔,摇臂轴2为锻造件,材料40Cr,两个垫片3分别位于摇臂4的两端,衬套5压入摇臂孔内,垫块6位于槽型螺母7和垫片之间。该结构的特点是摇臂支架为铸铁件,和摇臂轴是分离式。
摇臂固定支架和摇臂轴作为组合件使用,摇臂固定支架为铸造件,摇臂轴为锻造件。摇臂固定支架为铸造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缩孔、缩松等缺陷,可靠性差;且由于铸造件笨重,摇臂固定支架和摇臂轴重量大,且铸造件一旦模具定型,改动局限性大;摇臂固定支架和摇臂轴为间隙配合,使用过程中摇臂轴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晃动,造成轮胎过度磨损等故障,影响转向系统整体性能;轴承为衬套,衬套直接与摇臂轴接触、摩擦,润滑不好时,磨损速度快,导致间隙增大,影响转向系统整体性能。
摇臂固定支架和摇臂需要组装,多一道组装工序,摇臂固定支架需要六个螺栓固定,安装繁琐且在整车上安装所占的空间较大,同时衬套结构需要定期加注润滑油,养护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转向过渡摇臂总成,以解决现有技术摇臂支架与摇臂轴之间可靠性差的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汽车转向过渡摇臂总成,包括摇臂支架总成、摇臂、轴承单元及锁紧螺母;
所述摇臂的上端设置有轴承孔,所述轴承单元设置于所述轴承孔内,安装有所述轴承单元的摇臂与所述摇臂支架总成转动连接;所述锁紧螺母与所述摇臂支架总成螺纹连接。
所述摇臂支架总成包括摇臂支架及摇臂轴;所述摇臂轴的内侧端垂直固定于所述摇臂支架上;所述摇臂轴的外侧端设置有外螺纹,用于同所述锁紧螺母螺纹连接;
所述摇臂支架上设置有安装孔,用于同车架侧面固定连接。
所述摇臂支架上设置有向外表面凸起的凸台结构,所述摇臂轴固定于所述凸台结构的端面上;在所述摇臂支架内表面与所述凸台结构相对处设置有凹槽。
所述轴承孔包括内侧通孔、中间通孔及外侧通孔;所述内侧通孔的直径小于所述中间通孔的直径,所述中间通孔的直径小于所述外侧通孔的直径;
所述轴承单元设置于所述中间通孔内,所述内侧通孔的直径小于所述轴承单元的外径。
所述轴承单元为圆锥滚子轴承。
所述摇臂包括摇臂本体和固定于所述摇臂本体上端的连接部;所述轴承孔设置于所述连接部上;所述连接部的厚度大于所述摇臂本体的厚度;
所述摇臂本体的下端弯折形成弯折部;
所述连接部的轴向中线与所述摇臂本体的中线的夹角大于90度;所述摇臂本体与所述弯折部为弧形连接。
在所述弯折部上设置有摇臂连接孔。
包括密封端盖,所密封端盖铆压于所述外侧通孔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技术方案的摇臂支架总成为整体式结构,即摇臂轴与摇臂支架锻造为一体件,避免零部件间隙配合而导致的摇臂轴晃动。
摇臂轴与摇臂支架锻造一体式结构,可减少一道组装工序;本技术方案的轴承单元采用圆锥滚子轴承,其自身带有润滑脂,且具有密封功能,实现免维护,降低使用养护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过渡摇臂总成分解图;
图2为本发明过渡摇臂总成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过渡摇臂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4为摇臂支架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5为摇臂支架总成另一方向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摇臂固定支架,2摇臂轴,3垫片,4摇臂,5衬套,6垫块,7槽型螺母,01摇臂支架总成,02摇臂,03轴承单元,04锁紧螺母,05密封端盖,011摇臂支架,012摇臂轴,013安装孔,014凸台结构,015凹槽,021摇臂本体,022连接部,023轴承孔,024摇臂连接孔,211弯折部,231内侧通孔,232中间通孔,233外侧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下的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
本申请提供一种汽车转向过渡摇臂总成,如图2至图5所示,包括摇臂支架总成01、摇臂02、轴承单元03及锁紧螺母0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822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气动可调式方向管柱结构
- 下一篇:一种车用后尾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