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双栅三端Ⅲ族氮化物增强型HEMT器件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67273.0 | 申请日: | 2012-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563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于国浩;蔡勇;张宝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29/778 | 分类号: | H01L29/778;H01L29/423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博通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64 | 代理人: | 孙东风;王锋 |
地址: | 215125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双栅三端 氮化物 增强 hemt 器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增强型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Enhancement-mode High 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 ,E-mode HEMT),尤其涉及一种通过分压补偿实现的新型双栅三端Ⅲ族氮化物增强型HEMT器件。
背景技术
由于压电极化和自发极化效应,在Ⅲ族氮化物半导体异质结构上(Heterostructure),如AlGaN/GaN,能够形成高浓度的二维电子气。另外,Ⅲ族氮化物半导体,具有高的绝缘击穿电场强度以及良好的耐高温特性。Ⅲ族氮化物异质结构制备的HEMT,不仅可以应用于高频器件方面,而且适合应用于高电压、大电流的功率开关器件。应用到大功率开关电路中时,为了电路的设计简单和安全性方面考虑,一般要求开关器件为常关型,即增强型器件(E-MODE)。
现有的Ⅲ族氮化物半导体E-MODE HEMT器件应用于高压大功率开关器件时,漏极输出电流往往跟不上栅电极控制信号的变化,即导通瞬态延迟比较大,此即为Ⅲ族氮化物半导体HEMT器件的“电流崩塌现象”,对器件的实用性具有严重的影响。现有的对“电流崩塌现象”的解释之一是“虚栅模型”。 “虚栅模型”认为在器件关断态时,有电子注入到栅附近的半导体表面或内部,从而被表面态或缺陷捕获形成一带负电荷的区域(虚栅),带负电荷的虚栅由于静电感应会降低栅漏、栅源连接区的沟道电子浓度,当器件开启时,栅下的沟道虽然可以很快积累大量的电子,但是由于虚栅电荷不能及时释放,虚栅下的沟道电子浓度较低,所以漏端输出电流较小,只有虚栅电荷充分释放后,漏端电流才能恢复到直流状态的水平。目前,常用的抑制“电流崩塌”的方法有:对半导体进行表面处理,降低表面态或界面态密度;通过场板结构降低栅电极靠近漏极一端的电场强度,降低电子被表面态和缺陷捕获的概率,抑制“电流崩塌”。但以上所述抑制“电流崩塌”的方法在大电流、大电压的情况下效果并不理想。
为了抑制“电流崩塌”效应,本案发明人曾提出过一种具有叠层双栅结构的新型Ⅲ族氮化物E-MODE HEMT器件,其通过对栅下局部区域进行F离子注入形成负电荷区实现增强型器件,藉由顶栅和主栅的相互配合对沟道中二维电子气进行调控,使E-MODE HEMT漏极输出电流与栅端电压的变化保持一致,从根本上抑制“电流崩塌效应”,然而,由于具有叠层双栅,与传统的源、漏、栅三端HEMT器件不同,因此,前述新型器件实际上属于四端器件。但目前电力电子电路中的功率开关器件都是以三端的形式工作,而四端器件应用到电路中需要对电路设计做进一步的修改,因此会增加电路的复杂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新型双栅三端Ⅲ族氮化物增强型HEMT器件,其通过在叠层双栅四端HEMT器件中设置分压补偿电路,可将其转换成传统三端HEMT器件结构,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该新型双栅三端Ⅲ族氮化物增强型HEMT器件,包括源极、漏极以及异质结构,所述源极与漏极通过异质结构中的二维电子气形成电连接,其中,
所述异质结构包括:
第一半导体,其设置于源极和漏极之间,
第二半导体,其形成于第一半导体表面,并具有宽于第一半导体的带隙,且第二半导体表面设有主栅,所述主栅位于源极与漏极之间靠近源极一侧,并与第二半导体形成金属-半导体接触,
介质层,其形成于第二半导体和主栅表面,并设置在源极与漏极之间,且介质层表面设有顶栅,所述顶栅对主栅形成全覆盖,且至少所述顶栅的一侧边缘部向漏极或源极方向延伸设定长度距离,
并且,所述HEMT器件还包括:
用于使所述主栅和顶栅实现同步信号控制的分压补偿电路。
进一步的讲,所述分压补偿电路包括:
并联设置于源极与主栅之间的至少一第一电容和至少一第一电阻,
并联设置于主栅与顶栅之间的至少一第二电容和至少一第二电阻。
作为较佳实施方案之一,所述分压补偿电路包括:
并联设置于源极与主栅之间的一第一电容和一第一电阻,
并联设置于主栅与顶栅之间的一第二电容和一第二电阻。
作为较佳实施方案之一,所述第一电阻和/或第二电阻可选自沟道电阻和薄膜电阻中的任意一种,但不限于此。
作为较佳实施方案之一,所述第一电容和/或第二电容可选自肖特基电容、金属-绝缘体-半导体电容和金属-绝缘体-金属电容中的任意一种,但不限于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6727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启动电池保护模块
- 下一篇:一种Co掺杂NiO纳米片阵列薄膜电极的制备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