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Ⅲ族氮化物MISHEMT器件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67190.7 | 申请日: | 2011-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033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发明(设计)人: | 蔡勇;于国浩;董志华;王越;张宝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29/778 | 分类号: | H01L29/778;H01L29/78;H01L29/42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氮化物 mishemt 器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属-绝缘层-半导体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Metal-Insulator-Semiconductor High 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 ,MISHEMT),尤其涉及一种Ⅲ族氮化物MISHEMT器件。
背景技术
当MISHEMT器件采用Ⅲ族氮化物半导体时,由于压电极化和自发极化效应,在异质结构上(Heterostructure),如:AlGaN/GaN,能够形成高浓度的二维电子气。另外,MISHEMT器件采用Ⅲ族氮化物半导体,能够获得很高的绝缘击穿电场强度以及良好的耐高温特性。具有异质结构的Ⅲ族氮化物半导体的MISHEMT,不仅可以作为高频器件使用,而且适用于高电压/大电流的功率开关器件。
现有的Ⅲ族氮化物半导体HEMT器件作为高频器件或者高压大功率开关器件使用时,漏电极输出电流往往跟不上栅极控制信号的变化,会出现导通瞬态延迟大的情况,此即为Ⅲ族氮化物半导体MISHEMT器件的“电流崩塌现象”,严重影响着器件的实用性。现有的比较公认的对“电流崩塌现象”的解释是“虚栅模型”。 “虚栅模型”认为在器件关断态时,有电子注入到半导体表面,从而被表面态或缺陷捕获形成一带负电荷的虚栅,带负电荷的虚栅由于静电感应会降低栅漏、栅源连接区的沟道电子,当器件从关断态向导通态转变时,栅下的沟道虽然可以很快积累大量的电子,但是虚栅电荷却不能及时释放,虚栅下的沟道电子浓度较低,所以漏端输出电流较小,只有当虚栅电荷充分释放后,漏端电流才能恢复到直流状态的水平。目前,常用的抑制“电流崩塌”的方法有:对半导体进行表面处理,降低表面态或界面态密度;通过场板结构降低栅电极靠近漏电极一端的电场强度,降低电子被缺陷捕获的概率,抑制电流崩塌。但此类抑制电流崩塌的方法在大电流、大电压的情况下效果并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Ⅲ族氮化物MISHEMT器件,该器件具有叠层双栅结构,其藉由副栅和主栅的相互配合对沟道中二维电子气进行调控,使MISHEMT漏端输出电流可以跟得上栅电压的变化,进而从根本上抑制“电流崩塌效应”。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Ⅲ族氮化物MISHEMT器件,包括源电极、漏电极以及异质结构,所述源电极与漏电极通过形成于异质结构中的二维电子气电连接,所述异质结构包括第一半导体和第二半导体,所述第一半导体设置于源电极和漏电极之间,所述第二半导体形成于第一半导体表面,并具有宽于第一半导体的带隙,其特征在于,所述MISHEMT器件还包括主栅、绝缘介质层和副栅,其中:
所述介质层包含第一介质层和第二介质层,第一介质层形成于第二半导体和表面,第二介质层形成于第一介质层和主栅表面,并且使主、副栅形成电隔离;
所述主栅设置于第一介质层表面靠近源电极一侧,并与第二半导体、第一介质层形成金属-绝缘层-半导体结构;
所述副栅形成于第二介质层表面,且其至少一侧边缘向源电极或漏电极方向延伸,同时其正投影与主栅两侧边缘均交叠。
所述源电极和漏电极分别与电源的低电位和高电位连接。
所述第一半导体和第二半导体均采用Ⅲ族氮化物半导体。
所述副栅的两侧边缘分别向源电极和漏电极方向延伸,或者,也可以是所述副栅仅有一侧边缘向相应的源电极或漏电极方向延伸。
在所述MISHEMT器件工作时,所述主栅和副栅分别由一控制信号控制,且在所述MISHEMT器件处于导通状态时,所述副栅控制信号的电位高于主栅控制信号的电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叠层双栅MISHEMT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a是普通MISHEMT器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b是本发明叠层双栅MISHEMT器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方式中MISHEMT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副栅向漏和源电极方向各有延伸;
图4是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MISHEMT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副栅仅向漏电极方向有延伸。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6719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