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车钩的摘钩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023522.4 | 申请日: | 2022-08-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524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8 |
| 发明(设计)人: | 金延斌;王志勇;刘伟伟;高英伟;刘晓峰;魏皓文;刘百德;李书翔;孙永恒;李翰文;刘明君;王益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能营口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1G7/02 | 分类号: | B61G7/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15000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车钩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车钩的摘钩装置,涉及车钩摘钩装置技术领域,包括车厢外框、固定在车厢外框外壁的车钩本体以及设置在车钩本体端面用于控制车钩本体连接状态的卡柱,所述车钩本体的上方且位于车钩本体的外侧设置有翘杆,且翘杆的一端外壁固定连接有横杆,所述横杆的外壁固定有踏板,所述翘杆的下方位于翘杆的移动方向上设置有安装在车钩本体外壁的支板,且车钩本体的外壁位于翘杆的移动方向上还固定有限位块,所述翘杆端部外壁还滑动连接有固定在车钩本体外壁的限位板。本发明通过翘杆、支板、限位块、限位板和踏板,不仅提高了车钩的摘钩效率,还能够有效提升作业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钩摘钩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车钩的摘钩装置。
背景技术
车钩是用来实现机车和车辆或车辆和车辆之间的连挂,传递牵引力及冲击力,并使车辆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的车辆部件;车钩按开启方式分为上作用式及下作用式两种;通过车钩钩头上部的提升机构开启的叫上作用式(一般货车大都采用此式);借助钩头下部推顶杠杆的动作实现开启的叫下作用式(客车采用);车钩按其结构类型分为螺旋车钩、密接式自动车钩、自动车钩及旋转车钩等;螺旋车钩使用最早,但因缺点较多已被淘汰,密接式自动车钩多为高速铁路车辆所用;中国除在大秦铁路重载单元列车上使用旋转车钩外,现一律采用自动车钩;所谓自动车钩,就是先将一个车钩的提杆提起后,再用机车拉开车辆或与另一车辆车钩碰撞时,能自动完成摘构或挂钩的动作的车钩。
针对于现有的车钩,车站的工作人员在车辆进站后需要对两节连接的车厢进行脱钩处理,目前的摘钩方式分为两种,一种为普速客货列车使用的人工摘钩,另一种则为高铁动车使用的电气控制摘钩。
根据上述的载客列车人工摘钩方式,结合实际的站台设计,我们知道,现有技术中的站台高度与列车车厢的高度是一致的,从而便于乘客上下列车,这也导致列车与站台之间的间距很小,若遇到突发情况需要分离车厢时,操作人员是没有操作空间的,只能在靠近旁侧轨道处进行摘钩,由于靠近轨道,因此作业的危险性是极高的,为了保证摘钩的安全性和便捷性,我们提出一种摘钩装置。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车钩的摘钩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车钩的摘钩装置,包括车厢外框、固定在车厢外框外壁的车钩本体以及设置在车钩本体端面用于控制车钩本体连接状态的卡柱,所述车钩本体的上方且位于车钩本体的外侧设置有翘杆,且翘杆的一端外壁固定连接有横杆,所述横杆的外壁固定有踏板,所述翘杆的下方位于翘杆的移动方向上设置有安装在车钩本体外壁的支板,且车钩本体的外壁位于翘杆的移动方向上还固定有限位块,所述翘杆端部外壁还滑动连接有固定在车钩本体外壁的限位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方便且快捷的辅助操作人员进行摘钩,即便在站台上也可以进行使用,提升了摘钩作业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卡柱的顶部内壁开设有插孔,且插孔的内壁与翘杆的外壁相适配,所述卡柱的外侧位于车钩本体的内部开设有用于辅助卡柱移动的通孔,所述卡柱的外侧设置有底板,且擦拭部靠近卡柱的内侧固定有擦拭部,所述卡柱的外壁固定有齿壁,且齿壁的一侧啮合连接有安装在车钩本体端面的从动齿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起到对卡柱的擦拭清洁效果,同时利用卡柱的移动对从动齿轮进行驱动。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从动齿轮的端部通过单向轴承连接有第一锥形齿轮,且第一锥形齿轮的一侧啮合连接有第二锥形齿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起到对第二锥形齿轮的驱动效果。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锥形齿轮的底端啮合连接有从动板,且从动板的外壁固定连接有与底板外壁连接的连接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起到对底板的驱动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能营口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华能营口热电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2352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多特征融合和双流网络的微表情识别方法
- 下一篇:一种蓄能矿用盘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