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优化DCT车型低变速器油温起步舒适性的EMS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533069.5 | 申请日: | 2022-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956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22 |
发明(设计)人: | 路汉文;陈国栋;任亚为;王昊;陈国星;贾凯;张聪;任星;王谋举;侯玉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61/04 | 分类号: | F16H61/04;F16H61/06;F16H63/5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陈晶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优化 dct 车型 变速器 起步 舒适 ems 控制 方法 | ||
本发提供一种优化DCT车型低变速器油温起步舒适性的EMS控制方法。在发动机控制系统的扭矩滤波模块引入基于变速器液压油温的修正因子,实现滤波器在输入扭矩相同但液压油温不同的情况下输出不同梯度的扭矩,用于变速器控制系统的油压控制;发动机控制系统的扭矩滤波模块包括新策略滤波时间计算模块和滤波器模块;新策略滤波时间计算模块决定是否输出带有修正因子的滤波时间;滤波器模块根据新策略滤波时间计算模块输出的滤波时间对踏板输入扭矩进行滤波处理,最终输出扭矩用于变速器控制系统目标油压的计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车辆动力控制领域,提供一种优化DCT车型低变速器油温起步舒适性的EMS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随着汽车消费的升级,用户对车辆驾驶平顺性、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除了要保证车辆在常规标态环境下的品质性能之外,还需要保证高寒、高热、高海拔等严苛环境下的车辆性能。但在低温严苛环境下,车辆动力系统相关特性会产生显著差异。特别是针对匹配双离合变速器(DCT)的车型,变速器控制系统(TCU)目标油压主要基于发动机管理系统(EMS)滤波处理后的发动机输出扭矩计算,低温下变速器液压油粘度加大,起步过程中液压系统的响应及传扭能力存在约2s左右的迟滞,若EMS仍同常温工况一致输出较快的扭矩变化梯度,会导致TCU计算的目标压力变化快,实际压力迟滞过后则会出现快速的大幅跳变,这会引起动力传输的突兀,出现起步冲击问题,引起用户抱怨。
因此,在发动机管理系统(EMS)扭矩滤波模块引入基于变速器液压油温的修正,改善低温液压响应及传扭能力迟滞产生的起步冲击问题,从而达到兼顾常温、低温起步性能的目的非常有必要。
目前,多数发动机管理系统(EMS)扭矩滤波模块的滤波系数仅考虑挡位信号、油门踏板信号、发动机转速因素,均未考虑变速器液压油温修正,导致无法兼顾DCT车型低液压油温下液压系统的迟滞问题,所产生的低温起步冲击问题通常作为一种极端工况下的特殊问题予以让步接受,投放市场。
部分发动机管理系统(EMS)采用接收变速器控制系统(TCU)在低温下发送的扭矩限制,再与滤波扭矩相协调,最后输出扭矩用于TCU控制的方法也能实现低温起步性能的部分优化,不过效果完全依赖于TCU输出信号,且流程相对复杂,涉及TCU低温限扭标定,EMS进行限扭响应,EMS进行扭矩协调,最后进行扭矩输出等步骤。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专利直接在发动机管理系统(EMS)的扭矩滤波模块引入基于变速器液压油温的修正因子,可在常温下液压系统响应迅速时实现快速扭矩梯度输出,保证起步迅速平稳;在低变速器液压油温下存在液压系统响应迟滞时,实现平缓的扭矩梯度输出,重点保证起步前期舒适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优化DCT车型低变速器油温起步舒适性的EMS控制方法,在发动机控制系统的扭矩滤波模块引入基于变速器液压油温的修正因子,实现滤波器在输入扭矩相同但液压油温不同的情况下输出不同梯度的扭矩,用于变速器控制系统的油压控制;发动机控制系统的扭矩滤波模块包括新策略滤波时间计算模块和滤波器模块;新策略滤波时间计算模块决定是否输出带有修正因子的滤波时间;滤波器模块根据新策略滤波时间计算模块输出的滤波时间对踏板输入扭矩进行滤波处理,最终输出扭矩用于变速器控制系统目标油压的计算。
进一步,所述新策略滤波时间计算模块在原策略滤波时间计算模块基础上引入基于变速器液压油温的修正因子,油温大于或等于0℃时修正因子设置为1,不会影响原策略滤波时间输出,油温小于0℃时修正因子设置为1~2,增大最终输出的滤波时间;若所有新增修正因子都设为1,则等效于不引入修正因子。
进一步,在新策略滤波时间计算模块内,修正因子要经过起步阶段条件的判断,若是起步阶段,满足条件判断,修正因子的值输出,参与滤波时间计算;若非起步阶段,不满足条件判断,修正因子的值不输出,不参与滤波时间计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3306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