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车辆的碰撞减轻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82387.1 | 申请日: | 2020-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396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4 |
发明(设计)人: | 黄毅;刘衡;李伟;郑颢;王玉超;欧阳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0132 | 分类号: | B60R21/0132;B60R21/02;B60W30/095;B60W30/08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禤淑莹;黄华莲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车辆 碰撞 减轻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汽车安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碰撞减轻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所述车辆的车体前端两侧处的形变信号;对形变信号进行判断,当形变信号只有一个时,将使形变信号产生的障碍物所在的车体一侧记为碰撞侧,与碰撞侧相对的车体另一侧记为非碰撞侧;获取障碍物作用在车体上时的纵向碰撞强度信号;对纵向碰撞强度信号进行判断,当纵向碰撞强度信号对应的强度值小于预设强度阈值时,控制非碰撞侧的车轮制动。本发明可在不对车体前端结构进行显著增重设计的前提下,通过对非碰撞侧的车轮实施制动使车辆在横向方向上偏离障碍物,从而使乘员舱主体结构碰撞减轻或完全避开障碍物,改善小偏置碰撞工况中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安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碰撞减轻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针对小偏置碰撞工况的乘员保护是车辆结构开放中的热点和难点,因而小偏置碰撞测试成绩逐渐成为汽车产品安全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经交通事故分析发现,小偏置碰撞工况是车辆碰撞中的常发工况。由于障碍物只覆盖车前较小的宽度(测试中为1/4),碰撞过程中,纵梁等主要的吸能部件并不能参与变形吸能,巨大的碰撞能量最终可能加载在乘员舱主体结构,从而使乘员舱发生明显的失效、变形,侵入乘员生存空间,威胁乘员安全。
目前应对小偏置碰撞工况主要的技术路线是对车体结构进行专门的设计优化,包含但不限于加强前部结构在碰撞过程中的参与度(如加宽吸能盒、纵梁等),或者加强乘员舱主体的主要承载部件(如A柱立柱、门槛梁等)。但这些结构修改或者优化都显著增加车身重量,从而增加制造成本,也降低了汽车使用中的燃油经济性。
因此,现有技术亟待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碰撞减轻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汽车只能通过增加车身重量的优化车体结构方式提高小偏置碰撞工况的安全性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碰撞减轻方法,
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车辆的车体前端两侧处的形变信号;
对所述形变信号进行判断,当所述形变信号只有一个时,将使所述形变信号产生的障碍物所在的车体一侧记为碰撞侧,与所述碰撞侧相对的车体另一侧记为非碰撞侧;
获取所述障碍物作用在车体上时的纵向碰撞强度信号;
对所述纵向碰撞强度信号进行判断,当所述纵向碰撞强度信号对应的强度值小于预设强度阈值时,控制所述非碰撞侧的车轮制动。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所述非碰撞侧的车轮制动后,当达到第一预设条件时,解除所述非碰撞侧的车轮制动状态或控制所述非碰撞侧的车轮以预定动力行驶;所述第一预设条件为:在预定时间内获取到所述障碍物与所述车辆的乘员舱主体发生物理接触对应的第一接触信号或车轮制动状态持续预定时间后。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所述非碰撞侧的车轮制动后,当达到第二预设条件时,解除所述非碰撞侧的车轮制动状态或控制所述非碰撞侧的车轮以预定动力行驶;所述第二预设条件为:在预定时间内获取到所述障碍物与所述车辆的乘员舱主体发生物理接触并持续设定时间对应的第二接触信号或车轮制动状态持续预定时间后。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所述非碰撞侧的车轮制动的同时获取车轮制动开始后车体的摆动幅度对应的摆动信号;
判断所述摆动信号,当所述摆动信号对应的摆动幅度值大于预设幅度阈值时,解除所述非碰撞侧的车轮制动状态或控制所述非碰撞侧的车轮以预定动力行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8238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