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益生菌发酵乳及其制作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38306.8 | 申请日: | 2020-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162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4 |
发明(设计)人: | 马露;陈康;曹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汇酷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C9/123 | 分类号: | A23C9/123;A23C9/12;A23C9/133;A23C9/13 |
代理公司: | 广州高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76 | 代理人: | 洪美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益生菌 发酵 及其 制作 工艺 | ||
1.一种益生菌发酵乳,其特征在于:所述益生菌发酵乳由以下成分组成:乌梅6-8wt%、山楂4-6wt%、甘草2-4wt%、低聚果糖1-2wt%、低聚半乳糖1-2wt%、膳食纤维2-3wt%、鼠李糖乳杆菌0.5-0.7wt%、乳双歧杆菌0.4-0.5wt%、嗜酸乳杆菌0.5-0.65wt%、嗜热链球菌0.2-0.35wt%、保加利亚乳杆菌0.2-0.35wt%、调味剂1wt%、食用色素1-1.2wt%、完全水解壳聚糖0.2wt%,余量为牛乳;所述调味剂为白砂糖与木糖醇按1:2的比例混合得到;所述膳食纤维为魔芋膳食纤维;所述食用色素为经过高温蒸汽处理后先冷却至中间温度并保温一段时间,之后再冷却至室温的预处理胭脂虫红铝;所述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膳食纤维、调味剂、食用色素、完全水解壳聚糖均溶于纯净水中配制成相应水溶液。
2.一种益生菌发酵乳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制作工艺适用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益生菌发酵乳;制作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S1:制备发酵液一;将甘草片使用磨粉机研磨成粉状,并通过120目过滤筛网筛分,去除大颗粒粉末,将新鲜的去核山楂与去核乌梅混合后使用磨粉机粉碎,得到混合果泥,之后,将研磨得到的甘草粉与混合果泥通过均质机充分混合,得到待发酵果泥,将待发酵果泥按比例接种嗜酸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并使菌种与待发酵果泥充分混合,之后,将接种后的待发酵果泥投入到发酵罐一中,保持发酵罐一中的温度在40-42℃,静置发酵6h;
S2:制备发酵乳;将新鲜牛乳投入到发酵罐二中,并向其中按比例接种鼠李糖乳杆菌、乳双歧杆菌,并使菌种与发酵罐二中的新鲜牛乳混合均匀,之后,使发酵罐二中的温度保持在35-38℃,静置发酵6h;
S3:在S1与S2步骤的基础上,将发酵罐一与发酵罐二中的物料通过管道输送至终处理罐中,并将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膳食纤维、调味剂和食用色素的水溶液依次添加进终处理罐中,通过终处理罐内设置的搅拌装置,充分搅拌混合后,升温至50-56℃,保持温度30s,之后将温度下降至36-38℃,静置发酵2h,发酵完成后,将完全水溶性壳聚糖水溶液添加进终处理罐内的物料中,充分搅拌混合后,得到成品的益生菌发酵乳;
S4:经过S3步骤得到成品的益生菌发酵乳后,将成品发酵乳存放至0-4℃冷库中,抑制发酵乳的后酸化,并延长益生菌发酵乳的保质期;
其中,S3步骤中所述的终处理罐包括罐体(1);所述罐体(1)底部固定安装有支脚(11);所述罐体(1)的底部安装有出料口(12);所述罐体(1)的上方安装有上盖(2);所述上盖(2)通过螺栓与罐体(1)固连;所述上盖(2)上安装有压力阀(23);所述上盖(2)盖上安装有排气口(26);所述排气口(26)上安装有控制阀;所述上盖(2)上安装有气体注入口(24)与液体注入口;所述上盖(2)上安装有混合器(22);所述混合器(22)贯穿上盖(2);所述混合器(22)中设置有螺旋混合管;所述混合器(22)内部中空,且混合器(22)的内壁不与螺旋混合管接触;所述混合器(22)的上端安装有发酵液一进口(221)与发酵液二进口(222);所述发酵液一进口(221)和发酵液二进口(222)与螺旋混合管的上端连通;所述混合器(22)的下端安装有物料注入口(224);所述物料注入口(224)位于罐体(1)内;所述物料注入口(224)与螺旋混合管的下端连通;所述混合器(22)的上端安装有冷却水进出口(223);所述冷却水进出口(223)连通混合器(22)内部空间;所述上盖(2)上表面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电机(21);所述上盖(2)上转动安装有转轴(3);所述转轴(3)位于罐体(1)内部;所述电机(21)输出轴与转轴(3)上端固连;所述转轴(3)上固定安装有上扇叶(31)与下扇叶(34);所述上扇叶(31)位于下扇叶(34)的上方;所述上扇叶(31)与下扇叶(34)互为镜像;所述物料注入口(224)位于上扇叶(31)上方,且对准上扇叶(31);所述转轴(3)上安装有上搅拌杆(32)与下搅拌杆(33);所述上搅拌杆(32)位于下搅拌杆(33)上方;所述上搅拌杆(32)位于上扇叶(31)下方;所述下搅拌杆(33)位于下扇叶(34)的上方;所述上搅拌杆(32)与下搅拌杆(33)可相对转轴(3)自由转动;所述上盖(2)内开设有气道一(241)与液道一(251),且两者互不连通;所述转轴(3)内开设有气道二(36)与液道二(35),且两者互不连通;所述上搅拌杆(32)与下搅拌杆(33)结构相同;所述上搅拌杆(32)中开设有气道三(37)与液道三(38),且两者互不连通;所述气体注入口(24)与气道一(241)、气道二(36)、气道三(37)之间相互连通;所述溶液注入口(25)与液道一(251)、液道二(35)、液道三(38)之间相互连通;所述上搅拌杆(32)表面均匀开设有多个喷射孔(39);所述喷射孔(39)与转轴(3)垂直;所述气道三(37)和液道三(38)均与喷射孔(39)连通;所述上搅拌杆(32)的左右两侧的喷射孔(39)的开口方向相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汇酷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合肥汇酷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38306.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藏茵陈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可聚光的栽种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