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两移动一转动的三自由度并联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22315.1 | 申请日: | 2020-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133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4 |
发明(设计)人: | 刘凉;戴腾达;赵新华;冯建峰;李伟健;乔志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5J9/00 | 分类号: | B25J9/00 |
代理公司: |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8 | 代理人: | 王梦 |
地址: | 300384 天津市南***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 转动 自由度 并联 机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两移动一转动的三自由度并联机构,包括定平台、动平台、两个第一活动机构和一个第二活动机构;动平台位于定平台下方;第二活动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移动副、第四转动副、第四连接部、第五转动副、第五连接部和与定平台相连的第六转动副;第一活动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转动副、第一连接部、第二转动副、第二连接部、第三转动副、第三连接部和第一虎克铰,第一转动副和第一虎克铰分别活动连接在动平台和定平台上;两个第一活动机构对称设置在第二活动机构两侧;该机构中每个活动机构仅有一个驱动部分,易于操作控制,且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及姿态调整能力,并兼具有精度与刚度高、动态性能好、承载能力和工作空间大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机器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两移动一转动的三自由度并联机构。
背景技术
与串联机构相比,并联机构具有更大的结构刚度和承载力、更高的定位精度和更易于实现控制等优点,所以并联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和食品包装等领域。由于很多领域的工业机器人不需要6个自由度即可完成任务,因此,对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需求量更大。其中,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是目前研究和应用最多的少自由度并联机构。
目前,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可以分为四类:三转动并联机构,如3-SPS/S型等机构;三移动并联机构,如Delta型(含4S或者4U平行子链)、3-RUU型等机构;一移动两转动并联机构,如3-RPS型、3-PRS型等机构。其中,已公开专利CN104858860A公开了一种具有两平动一转动的并联机构,已公开专利CN107020615A公开了一种运动解耦的三自由度两平移一转动并联机构,已公开专利CN107498541A公开了一种两平动一转动三自由度并联机构,已公开专利CN105108742A公开了解耦型两平动一转动并联机器人,上述已公开专利均公开了一种具有移动一转动并联机构的机器人;其中,前三个公已公开专利的机构中均含有球铰,存在关节高精度制造难度大和成本高的问题,而解耦型两平动一转动并联机器人所公开的机构中虽然不含球铰,但其所占空间较大且工作空间比较小,导致其普适度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精度与刚度高、动态性能好、承载能力、且工作空间大的两移动一转动的三自由度并联机构。
为此,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两移动一转动的三自由度并联机构的第一种结构,其包括一个定平台、一个动平台、两个第一活动机构和一个第二活动机构;其中,
动平台水平设置在定平台的下方,且在动平台的顶面上设有固定凸台;
第二活动机构包括第一移动副、第四转动副、第四连接部、第五转动副、第五连接部和第六转动副;第一移动副为由第一移动副滑轨和第一移动副滑块构成的滑块机构;第一移动副滑轨竖直设置,第一移动副滑块与第四连接部之间通过第四转动副活动连接,第四连接部与第五连接部之间通过第五转动副活动连接,第五连接部与固定凸台之间通过第六转动副活动连接;其中,第四转动副的轴线、第五转动副的轴线相互平行且平行于水平面设置,第六转动副的轴线平行于水平面且垂直于第五转动副的轴线;
第一活动机构包括第一转动副、第一连接部、第二转动副、第二连接部、第三转动副、第三连接部和第一虎克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通过第二转动副活动连接,第二连接部与第三连接部之间通过第三转动副活动连接,第一虎克铰包括活动连接的上转动副和下转动副,其上转动副固定在第三连接部底端;
两个第一活动机构对称设置在第二活动机构两侧,二者顶端通过第一转动副活动连接在定平台的侧壁上、底端通过第一虎克铰的下转动副固定在动平台上;其中,第一转动副的轴线、第二转动副的轴线以及第一虎克铰的下转动副的轴线相互平行,且均平行于第六转动副的轴线;第三转动副的轴线平行于第一虎克铰的上转动副的轴线,且二者均垂直于第二转动副的轴线。
一种两移动一转动的三自由度并联机构的第二种结构,其包括一个定平台、一个动平台、两个第一活动机构和一个第二活动机构;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理工大学,未经天津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223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