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身框架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821979969.8 | 申请日: | 2018-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088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6 |
发明(设计)人: | 汪芳胜;赵永宏;熊志华;耿富荣;袁焕泉;陈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0 | 分类号: | B62D25/00;B62D25/20 |
代理公司: | 深圳众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5 | 代理人: | 黄章辉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门槛梁 后纵梁 车身框架 前纵梁 后座椅 前横梁 右纵梁 左纵梁 地板前横梁 地板框架 本实用新型 汽车车身 碰撞力 汽车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车身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车身框架及汽车。该车身框架包括地板框架,所述地板框架包括地板前横梁、左前纵梁、右前纵梁、左门槛梁、右门槛梁、中通左纵梁、中通右纵梁、后座椅前横梁、左后纵梁以及右后纵梁,所述地板前横梁固定连接在左门槛梁与右门槛梁之间,所述左前纵梁的后端与所述左门槛梁及中通左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右前纵梁的后端与所述右门槛梁及中通右纵梁固定连接,所述中通左纵梁的后端及中通右纵梁的后端固定连接在后座椅前横梁上,所述左后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左门槛梁固定连接,所述右后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右门槛梁固定连接,所述后座椅前横梁固定连接在左后纵梁及右后纵梁之间。该车身框架可更好的对碰撞力进行分散。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车身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身框架及汽车。
背景技术
车身框架是车身弯扭性能好坏的关键,一套好的车身框架可以提高车身弯扭性能,降低车身重量,实现轻量化,然而,如何有效的将骨架梁布置在力的传递路径上,使之最大的发挥支撑作用是汽车工程技术领域内的一大难点。
现有技术中通常在车辆底部框架的上侧固定连接电池组件框架,电池组件框架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吸能框架,该吸能框架包括吸能支撑框架和吸能盒,吸能支撑框架靠近电池组件框架的一侧固定连接多个吸能盒。该吸能框架为起支撑固定吸能盒的吸能支撑框架和吸能盒缓冲外界撞击力,保护电池组件框架,同时在车身的横向方向上,进一步保护电池和电池组件框架上侧的使用人员身体安全。
但是,该技术方案只着重于对车身的下部结构进行改进,而没有涵盖整个车身,使得车身的刚性较低且起到的效果有限,此外,现有的车身框架无法在车身纵向及垂直方向上增大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车身框架无法在车身纵向增大刚性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车身框架及汽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身框架,包括地板框架,所述地板框架包括地板前横梁、左前纵梁、右前纵梁、左门槛梁、右门槛梁、中通左纵梁、中通右纵梁、后座椅前横梁、左后纵梁以及右后纵梁,所述地板前横梁固定连接在所述左门槛梁的前端与所述右门槛梁的前端之间,所述左前纵梁的后端与所述左门槛梁的前端及中通左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右前纵梁的后端与所述右门槛梁的前端及中通右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中通左纵梁的后端及中通右纵梁的后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后座椅前横梁上,所述左后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左门槛梁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右后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右门槛梁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后座椅前横梁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后纵梁及右后纵梁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框架,当车身发生正面碰撞时,车身前侧受到的碰撞力将由左前纵梁及右前纵梁向后传递。传递至左前纵梁的碰撞力的一部分力传递至左门槛梁,并通过左门槛梁传递给左后纵梁;传递至左前纵梁的碰撞力的另一部分力传递至中通左纵梁,并通过中通左纵梁传递给后座椅前横梁。传递至右前纵梁的碰撞力的一部分力传递至右门槛梁,并通过右门槛梁传递给右后纵梁;传递至右前纵梁的碰撞力的另一部分力传递至中通右纵梁,并通过中通右纵梁传递给后座椅前横梁。从而增强正面碰撞时能量的分散和传递,更好的对碰撞力进行分散。此外,各纵梁(左前纵梁、右前纵梁、左门槛梁、右门槛梁、中通左纵梁、中通右纵梁、左后纵梁以及右后纵梁)与各横梁(地板前横梁以及后座椅前横梁)之间的配合连接,可使正碰和侧碰时的载荷传递路径更丰富,乘员舱刚性好。
可选地,所述地板框架还包括左树杈式斜梁,所述左树杈式斜梁包括第一左斜梁、第二左斜梁、第三左斜梁以及第四左斜梁,所述第一左斜梁的前端与所述第二左斜梁的前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的后端,所述第一左斜梁的后端与左门槛梁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左斜梁的后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地板前横梁上的第一连接点处,所述中通左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点上,所述第一左斜梁的后端位于第二左斜梁的后端的左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97996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前副车架支撑管
- 下一篇:一种新型汽车侧围外板总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