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极性氮化镓外延层结构以及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70746.0 | 申请日: | 2018-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492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8 |
发明(设计)人: | 曾颀尧;邢琨;纪秉夆;汪琼;冷鑫钰;陈柏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德豪润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32 | 分类号: | H01L33/32;H01L33/12;H01L33/16;H01L3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郭玮;李双皓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氮化镓 氮化镓外延层 半极性 氮化硅 第一层 双层氮化硅 晶格缺陷 第三层 位错 制备 发光二极管 半极性面 发光效率 微孔 穿透 阻挡 申请 | ||
1.一种半极性氮化镓外延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10);
缓冲层(20),设置于所述衬底(10);
第一层氮化镓(30),设置于远离所述衬底(10)的所述缓冲层(20)的缓冲层表面(210);
第一层氮化硅(40),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氮化硅微结构(410),且多个所述第一氮化硅微结构(410)设置于远离所述缓冲层(20)的所述第一层氮化镓(30)的第一层氮化镓表面(310),且相邻的所述第一氮化硅微结构(410)之间设置有微孔(420);
第二层氮化镓(50),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氮化镓微结构(510),每个所述第二氮化镓微结构(510)设置于所述微孔(420),且每个所述第二氮化镓微结构(510)的厚度大于每个所述第一氮化硅微结构(410)的厚度;
第二层氮化硅(60),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氮化硅微结构(610),且多个所述第二氮化硅微结构(610)设置于远离所述第一氮化硅微结构(410)的所述第二氮化硅微结构(510)的第二氮化硅微结构表面(511);
第三层氮化镓(70),设置于远离所述第一层氮化镓(30)的所述第一氮化硅微结构(410)的第一氮化硅微结构表面(411),且所述第三层氮化镓(70)设置于远离所述第二氮化镓微结构(510)的所述第二氮化硅微结构(610)的第二氮化硅微结构表面(61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极性氮化镓外延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半极性氮化镓外延层结构还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孔洞(80),每个所述孔洞(80)设置于每个所述第一氮化硅微结构(410)的所述第一氮化硅微结构表面(41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极性氮化镓外延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氮化镓(30)的厚度为50nm~1.5μ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极性氮化镓外延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层氮化镓(70)的厚度为100nm~8μ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极性氮化镓外延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20)的厚度为1nm~150n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极性氮化镓外延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10)为蓝宝石衬底。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极性氮化镓外延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20)为氮化铝缓冲层。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极性氮化镓外延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20)的厚度为50nm,所述第一层氮化镓(30)的厚度为300nm,所述第三层氮化镓(70)的厚度为4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德豪润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芜湖德豪润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7074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