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冷却系统、车辆换电系统及电池冷却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36119.3 | 申请日: | 2018-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383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发明(设计)人: | 田小涛;林海岩;李楠;丁习坤;马永跃;丁艳领;刘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蔚来(安徽)控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56;H01M10/6568;B60L58/2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李陵峰;李建新 |
地址: | 230601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冷却系统 车辆 系统 冷却 控制 方法 | ||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冷却系统、车辆换电系统及电池冷却控制方法。该电池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液回路,其包括相互连接的供冷源、储液容器、动力源及多条相互并联的电池冷却支路;在使用状态下,充电电池接入电池冷却支路中;旁通支路,其第一端在动力源下游与电池冷却支路上游之间接入冷却液回路,且旁通支路第二端在电池冷却支路下游与动力源上游之间接入冷却液回路;旁通支路受控地导通或断开,其中,在导通状态下,至少部分冷却液流经旁通支路;以及控制模块,其通过控制旁通支路的导通或断开来将电池冷却支路的进、出口压差维持在预设区间内。该电池冷却系统、车辆换电系统及电池冷却控制方法,能够维持自身稳定工作,并使充电电池获得稳定散热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热管理领域,更具体而言,其涉及一种电池的冷却系统及电池冷却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传统化石能源消耗所带来的供应压力以及尾气污染,传统燃油汽车的发展进入了迟滞期。针对于此,出于对绿色能源前景的看好,节能环保的电动汽车在近几年呈现出井喷式发展。目前,在电动汽车开发过程中,由于受到当前电池技术的限制,电池容量不足及充电时间较长是现阶段不可回避的问题。为解决此类技术问题,一方面,加大了对电池技术自身的研发投入;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对电池周边技术的开发。例如,电池更换即为一种极速、方便、安全的办法。
对于完成更换后的电池而言, 对其进行快速充电将能加快其循环使用的过程。而此充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电池产生发热问题。因此,需要提供相应的电池冷却系统来辅助其充电散热。对于一个换电站的充电设备而言,随着换电车辆的不断进出,该充电设备所负载的待充电电池数量也在频繁发生变化,这将导致流经待充电电池的冷却液流量发生变化,一方面可能带来对电池的散热效果的不稳定,另一方面可能在待充电电池上下游产生较大压差,而导致冷却系统自身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冷却系统、车辆换电系统及电池冷却控制方法,从而有效解决了或者至少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其他方面的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
为实现本申请的一个目的,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池冷却系统,其包括:冷却液回路,其包括相互连接的供冷源、储液容器、动力源及多条相互并联的电池冷却支路;在使用状态下,充电电池接入所述电池冷却支路中;旁通支路,其第一端在所述动力源下游与所述电池冷却支路上游之间接入冷却液回路,且所述旁通支路第二端在所述电池冷却支路下游与所述动力源上游之间接入冷却液回路;所述旁通支路受控地导通或断开,其中,在导通状态下,至少部分冷却液流经所述旁通支路;以及控制模块,其通过控制所述旁通支路的导通或断开来将所述电池冷却支路的进、出口压差维持在预设区间内。
可选地,还包括泄压支路,其第一端在所述电池冷却支路下游与所述旁通支路第二端之间接入冷却液回路,且所述泄压支路第二端接入所述储液容器;所述泄压支路受控地导通或断开,其中,在导通状态下,所述电池冷却支路流出的冷却液经由所述泄压支路流入所述储液容器中。
可选地,所述冷却液回路中还设置单向阀,所述单向阀提供从所述泄压支路第一端朝向所述旁通支路第二端的正向导通。
可选地,还包括:在所述电池冷却支路上游与所述旁通支路第一端之间接入冷却液回路的电磁阀,所述电磁阀受控地导通或断开。
可选地,在所述电池冷却支路的上、下游分别设置压力传感器;所述控制模块基于所述上、下游设置的压力传感器感测的数据来控制所述旁通支路的导通或断开。
可选地,所述旁通支路上设置旁通阀,所述旁通阀受控地分级调节开度或连续调节开度。
可选地,还包括:制冷剂回路,其包括相互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元件以及蒸发器;其中,所述蒸发器用作所述冷却液回路的供冷源。
可选地,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电池冷却支路上游的进液温度传感器及设置在所述电池冷却支路下游的回液温度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蔚来(安徽)控股有限公司,未经蔚来(安徽)控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3611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池
- 下一篇: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动力系统的热管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