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秋葵固体酸奶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88334.4 | 申请日: | 2018-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945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1 |
发明(设计)人: | 段飞霞;张婷;王晨元;李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C9/13 | 分类号: | A23C9/13;A23C9/133 |
代理公司: | 成都正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9 | 代理人: | 何凡 |
地址: | 610064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酸奶 制备 固体酸奶 半固态 调色剂 调味剂 冻干 葵籽 奶液 菌种 菌种存活率 质量百分比 发酵处理 破乳处理 有效解决 破乳 运输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秋葵固体酸奶及其制备方法,固体酸奶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材料:秋葵多糖0.0005~0.002wt%,菌种0.01~1wt%,秋葵籽颗粒5~6wt%,调味剂0.3~0.35wt%,调色剂1~2wt%,余量为奶液。制备时,先从秋葵果中提取秋葵多糖,然后将秋葵多糖与菌种加入到奶液中,并进行发酵处理,得到半固态酸奶;再对半固态酸奶进行破乳处理,然后依次向破乳后的酸奶中加入秋葵籽颗粒、调味剂和调色剂,充分搅拌后,采用程序冻干方式将半固态酸奶冻干成固态酸奶。采用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所制备出的固态酸奶,可有效解决运输不便、菌种存活率低以及含热量高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奶制品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秋葵固体酸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酸奶是鲜牛奶通过添加发酵菌种发酵而成的风味较好、口感俱佳的牛奶制品。目前市面上多以搅拌型、凝固性酸奶为主。酸奶营养丰富、容易吸收,对人体有保健功能,在现代社会中受越来越多的人青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奶制品。近年来随着酸奶产品的口感升级、产品口感丰富,酸奶产品消费量一直保持着急剧增长的态势。虽然酸奶消费市场比较庞大,但液态型酸奶不易携带,保存条件十分苛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酸奶市场的活跃度。而目前市面上的固体酸奶大多数为以乳粉与发酵剂混合复配类产品,可保持原发酵剂的活力,用水复原发酵后可制作半固态酸奶,作为部分半固态酸奶产品制作的原料物质,其使用前产品成型转化周期较长,即食性较差。
目前市面上固体酸奶的终端产品较少,大部分以食品原料的形式出现,而且由于目前固体酸奶的发酵菌种不同,甚至单一以及干燥方式对生产加工的限制,致使固体酸奶产品中乳酸菌的活力较低以及活菌熟料较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品的生物附加特性。另外,现有酸奶制品含糖量较高,导致含热量较高,食用过多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不符合现代健康饮食观念。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一种秋葵固体酸奶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运输不便、菌种存活率低以及含热量高的技术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秋葵固体酸奶,该酸奶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材料:秋葵多糖0.0005~0.002wt%,菌种0.01~1wt%,秋葵籽颗粒5~6wt%,调味剂0.3~0.35wt%,调色剂1~2wt%,余量为奶液;其中,菌种为噬热链球菌和/或保加利亚杆菌,调味剂为罗汉果甜苷、甜菊糖苷和香精组成的混合物,调色剂为β-胡萝卜素或玫瑰茄浸液。
该酸奶在上述基础上,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调味剂中罗汉果甜苷、甜菊糖苷和香精的质量比为1:1:20。
进一步,秋葵籽颗粒的粒径为150~400μm。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固体秋葵酸奶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提取秋葵多糖;
(2)将菌种与步骤(1)提取的秋葵多糖加入奶液中,充分搅拌后,在37~42℃条件下发酵4~48h,得半固态酸奶;
(3)以200~500rmp的转速对步骤(1)所得半固态酸奶进行破乳处理,破乳时间10~30min;
(4)依次将秋葵籽颗粒、调味剂和调色剂加入步骤(3)所得酸奶中,充分搅拌后得酸奶初品;
(5)先将酸奶初品在-25~-45℃条件下预冻1~4h,然后通过冻干处理得固体酸奶;冻干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温度为-20~-40℃,冻干时间为10~14h;第二阶段,温度为0~5℃,冻干时间为1~5h;第三阶段,温度为10~15℃,冻干时间为3~8h;第四阶段,温度为20~35℃,冻干时间为3~8h;在冻干过程中控制环境真空度为1~30Pa。
其中,秋葵多糖的提取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8833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