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56720.8 | 申请日: | 2017-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6849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30 |
发明(设计)人: | 朱伟正;姜明甫;张顾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48 | 分类号: | H01L33/48;H01L33/62;H01L25/075;G09F9/33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马雯雯;臧建明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工***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二极管 显示装置 及其 制作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包括基板、至少一第一接垫与至少一第二接垫、至少一间隙物、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及导电胶层。第一接垫与第二接垫配置于基板上。间隙物位于第一接垫与第二接垫之间,其中间隙物的高度为P。发光二极管配置于基板上且包括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位于同侧且具有高度H。导电胶层配置于基板上且位于基板与发光二极管之间。导电胶层包括多个导电粒子,其中发光二极管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通过多个导电粒子分别与基板的第一接垫以及第二接垫电性连接,且H+3.5≥P≥H+0.48。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导体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且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可携式显示器产品蓬勃发展,显示器产品对于功能、规格与成本越来越要求,节能、环保的显示器技术是下一代新型显示器开发的重点。发光二极管阵列显示器(LED onarray)采用的发光二极管是无机发光二极管,使其相较于使用有机发光二极管有机发光显示器(AMOLED)具备寿命长与低电流操作的优点。
在发光二极管阵列显示器的处理中,利用导电胶将发光二极管接合在具有P型接垫与N型接垫的玻璃基板上,使得发光二极管电极与基板上接垫有良好的接合且电性相连。然而,传统导电胶内的导电粒子为任意分布,常有导电率不足的问题,因此往往需要大量的导电粒子来提高导电率,故有增加制造成本的问题。此外,在接合发光二极管电极与基板上接垫时,常有因为接合间隙过大而导电不佳、接合间隙过小而过度压缩导电粒子、接合精度不准确(位移量过大)而导致接触面积不足、或者P型接垫与N型接垫连接而造成短路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其发光二极管与基板之间具有较佳的导电性能。
本发明是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用以制作上述的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一种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其包括基板、至少一第一接垫与至少一第二接垫、至少一间隙物、至少一发光二极管以及导电胶层。第一接垫与第二接垫配置于基板上。间隙物位于第一接垫与第二接垫之间,其中间隙物的高度为P。发光二极管配置于基板上且包括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位于同侧且具有高度H。导电胶层配置于基板上且位于基板与发光二极管之间。导电胶层包括多个导电粒子,其中发光二极管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通过导电粒子分别与基板的第一接垫以及第二接垫电性连接,且H+3.5≥P≥H+0.48。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基板。形成至少一第一接垫以及至少一第二接垫于基板上。形成至少一间隙物于基板上,其中间隙物位于第一接垫与第二接垫之间,且间隙物的高度为P。提供导电胶层于基板的上方,其中导电胶层包括多个导电粒子。接合至少一发光二极管于基板上,发光二极管包括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且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位于同侧且具有高度H。发光二极管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通过导电胶层的导电粒子分别与基板的第一接垫以及第二接垫电性连接,且H+3.5≥P≥H+0.48。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基板。形成多个第一接垫以及多个第二接垫于基板上,其中第一接垫与第二接垫交替排列。形成多个定位结构于基板上,定位结构彼此分离。提供导电胶层于基板的上方,导电胶层包括多个导电粒子。提供晶圆,晶圆包括成长基板以及多个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位于成长基板上且呈间隔排列,且每一发光二极管包括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而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位于同侧且具有高度H。形成多个间隙物于发光二极管上,其中每一间隙物位于每一发光二极管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且每一间隙物的高度为P。接合晶圆于基板上,其中每一发光二极管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通过导电胶层的导电粒子分别与基板的每一第一接垫以及每一第二接垫电性连接,而至少二个发光二极管位于任两个定位结构之间,且H+3.5≥P≥H+0.4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5672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太阳能电池模块
- 下一篇: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