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元件、半导体基底及其形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01928.X | 申请日: | 2017-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988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1 |
发明(设计)人: | 薛芳昌;林恒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20 | 分类号: | H01L29/20;H01L29/26;H01L29/06;H01L29/778;H01L2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王涛;汤在彦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元件 基底 及其 形成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元件、半导体基底及其形成方法。半导体基底包括第一含硅层、单晶态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以及非晶态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第一含硅层具有第一区以及第二区。单晶态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配置于第一区的第一含硅层上。非晶态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配置于第二区的第一含硅层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半导体元件、半导体基底及其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以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为基础的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igh electronmobility transistor;HEMT)因为其低阻值、高击穿电压以及快速开关切换频率等特性,在高功率电子元件领域获得相当大的关注。具体来说,将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外延成长在硅基底的技术被广泛地研究。然而,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元件至今仍无法与硅元件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使其应用层面受限。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元件、半导体基底及其形成方法,可抑制形成于此半导体基底上的元件之间的干扰。
本发明的半导体基底包括第一含硅层、单晶态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以及非晶态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第一含硅层具有第一区以及第二区。单晶态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配置于第一区的第一含硅层上。非晶态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配置于第二区的第一含硅层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半导体基底中,单晶态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与非晶态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接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半导体基底中,单晶态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与非晶态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的组成相同。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半导体基底中,单晶态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与非晶态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各自包括第一氮化镓层、氮化铝镓层以及第二氮化镓层。第一氮化镓层配置于第一含硅层上。氮化铝镓层配置于第一氮化镓层上。第二氮化镓层配置于氮化铝镓层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半导体基底中,单晶态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还延伸至非晶态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与第一含硅层之间,且单晶态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于第一区的厚度大于单晶态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于第二区的厚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半导体基底还包括绝缘层与第二含硅层。绝缘层配置于非晶态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上。第二含硅层配置于绝缘层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半导体基底中,第一含硅层具有111晶面,而第二含硅层具有100晶面。
本发明的半导体元件包括第一含硅层、单晶态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非晶态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第一元件以及第二元件。第一含硅层具有第一区以及第二区。单晶态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配置于第一区的第一含硅层上。非晶态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配置于第二区的第一含硅层上。第一元件配置于单晶态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上。第二元件配置于非晶态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半导体元件中,单晶态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与非晶态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的组成相同且彼此接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半导体元件中,第一元件包括栅极、两块状物、源极以及漏极。两块状物位于栅极两侧。源极与漏极分别穿过该些块状物,其中该些块状物的材料包括三元化合物或四元化合物。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半导体元件还包括绝缘层以及第二含硅层。绝缘层配置于非晶态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层上。第二含硅层配置于绝缘层上,其中第二元件配置于第二含硅层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半导体元件中,第一含硅层具有111晶面,而第二含硅层具有100晶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新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0192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