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止制动踏板向驾驶员方向溃缩的保护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54496.3 | 申请日: | 2016-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275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宋瀚;宋发宝;贺桥利;程康;程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7/06 | 分类号: | B60T7/06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2104 | 代理人: | 俞鸿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止 制动 踏板 驾驶员 方向 保护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防止制动踏板向驾驶员方向溃缩的保护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小型SUV前围到踏板附近布置空间不足,周围环境件较多且复杂,导致无法布置防制动踏板内缩的结构,在实车验证,进行偏置碰撞时,偏置碰的能量由车身前围传递到制动踏板,制动踏板向驾驶员腿部方向溃缩,驾驶舱侵入变大,导致C-NCAP碰撞“40%偏置碰”项目(碰撞区域为左侧车头)时,制动踏板侵入量(标准≤100mm,C-NACP不扣分)过大,通常情况为了改善碰撞性能,会考虑对车身结构、吸能块、驾驶舱系统位置、机舱布置环境等进行较大程度甚至颠覆性的更改,但这种更改会带来布置方案调整,影响人机和系统位置,并且给成本、周期都带来巨大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有效防止制动踏板向驾驶员方向溃缩的保护结构。
为实现此目的,本发明所设计的防止制动踏板向驾驶员方向溃缩的保护结构,包括仪表板横梁和位于仪表板横梁下方的制动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仪表板横梁上固定有限位管,所述限位管的下部弯折形成横置限位管段,所述横置限位管段位于制动踏板上方、且位于制动踏板的纵向溃缩位移的路径上。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管的顶部焊接固定有限位支架,所述限位支架焊接固定于仪表板横梁上。
具体的,所述限位管包括与限位支焊接固定的直管段、与直管段底部连接、向制动踏板方向倾斜的斜管段和与斜管段底部连接的横置限位管段。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管内部设有十字加强板。
具体的,所述限位支架是一长方体型的空心套管,所述限位支架套设固定于直管段的顶部。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支架的顶部开有与仪表板横梁的表面对应的弧形槽,所述弧形槽的槽面与仪表板横梁的表面贴合焊接固定。
更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支架相对的两块侧板上分别开有两个限位支架夹具定位孔,所述限位管的顶部开有与限位支架夹具定位孔对应的限位管定位孔。
具体的,所述限位支架另外两块相对的两块侧板上分别开有焊接长圆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制动踏板上方设置限位管,当车辆产生偏置碰撞时,制动踏板随前围侵入驾驶舱,限位管与制动踏板充分接触,限制了制动踏板下端的运动轨迹,使碰撞能量从制动踏板传递到限位管,通过溃缩吸收一定的能量,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前围-制动踏板-限位管”的能量传递路径,降低了制动踏板对驾驶舱的侵入量,起到了对驾驶员腿部的保护作用,在碰撞过程中吸能效果明显,明显提高了整车的安全性能,无需更改仪表板横梁和制动踏板结构,仅在仪表板横梁上焊接限位管结构即可,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技术风险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设计的保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设计的保护结构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中限位管的主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中限位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限位管的侧视图;
图6为本发明中限位支架的侧视图;
图7为本发明中限位支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限位支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1—仪表板横梁,2—制动踏板,3—限位管(3.1—直管段,3.2—斜管段,3.3—横置限位管段),4—限位支架,5—十字加强板,6—弧形槽,7—限位支架夹具定位孔,8—限位管定位孔,9—焊接长圆孔,10—转向管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的防止制动踏板向驾驶员方向溃缩的保护结构,包括仪表板横梁1和位于仪表板横梁1下方的制动踏板2;限位管3的顶部焊接固定有限位支架4,限位支架4焊接固定于仪表板横梁1上。
如图3—5所示,限位管3包括与限位支架4焊接固定的直管段3.1、与直管段3.1底部连接、向制动踏板2方向倾斜的斜管段3.2和与斜管段3.2底部连接的横置限位管段3.3。横置限位管段3.3位于制动踏板2上方、且位于制动踏板2的纵向溃缩位移的路径上。限位管3内部设有十字加强板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公司,未经东风汽车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5449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