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封装导线材料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55102.0 | 申请日: | 2014-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305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8 |
发明(设计)人: | 刘伯彦;周斌;钟其龙;王晓靁;刘崇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润晶光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3/49 | 分类号: | H01L23/49;H01L21/6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李宁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火炬***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封装 导线 材料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半导体及LED后段封装技术,特别与一种封装导线材料的结构有关。
背景技术
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封装内部接合方式,可分为打线接合、卷带式自动接合与覆晶接合,其中,打线接合由于制程成熟、成本低、布线弹性高,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接合技术,约占所有封装产品90%。
打线接合使用的导线,分为金线、铜线与铝线,目前以金线为主流,原因在于金具备稳定性高、质软、延展性佳等物理特性优势,用于IC封装打线接合时,其良率、生产效率及线径微细化等表现,皆相当不错。然而,自1999年来,国际金价即一路走高,甚至在2009年金价突破每盎司1,000美元价位。金价高涨,使半导体封测业者与IC设计业者不得不正视金线高昂的成本,而积极投入其他金属打线技术研发,并计划导入量产。而铜打线技术发源于1980年代,除成本考虑外,铜的导电性、导热性及强韧度皆较金为佳,因此自2001年起,即大量应用于大功率组件及离散组件等线径粗、电负载量大的半导体产品。但受制于铜的硬度高于金,铜打线应用在IC封装时,由于电路复杂、结构脆弱、接脚细且密,导致打线技术难度大增、研发与认证投资不易回收。
众所皆知,铜线非常容易氧化,包括贮存及运输均必须特别留意隔绝空气,在打线接合过程更需要极严格的惰性气体保护;更严重的是由于铜线的易氧化及腐蚀特性,将会导致打线接合产品的可靠度偏低,另一方面因为铜线的强度与硬度较高,使其焊线作业参数较窄、速度较慢及良率较差,尤其在最近相当热门的迭球打线接合封装,铜线遭遇极大困难,迫使封装厂不得不采用“金铜混打”的变通方案,可是仍然不能完全克服迭球在金/铜界面所出现的质量不佳问题。
因应上述现存技术的缺点,本发明人对封装导线材料进行改进,本案由此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封装导线材料结构,以避开了使用铜所衍生的问题,并减少金的使用量,降低成本。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封装导线材料结构,由中间线芯和表面镀层组成,中间线芯为钨丝,表面镀层为金,由此形成内钨外金的结构。
其中,中间线芯的钨丝直径为12.7微米,表面镀层的厚度为2微米。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使用钨线镀金的方式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点,利用钨的耐高温、高韧性及延展性,高抗氧化能力(在常压下,要达到400~500℃,才会产生氧化反应,但反应的生成物WO3会形成一表面保护膜,阻止氧化深入内部),低电子迁移率,在高温下加工,可以制造出比金线更细之钨丝,但由于其高电阻值问题,故佐以表面镀金以减少电阻,提高电子传输的能力,并且钨丝镀金后,其将更为耐高温,抗腐蚀,热膨胀系数低。由于本实用新型主要使用钨丝为封装打线接合材料,大大减少金的使用量,也避开了使用铜所衍生的问题,达到降低成本,并改善现存技术的缺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封装导线材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封装导线材料的加工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的一种封装导线材料结构,由中间线芯1和表面镀层2组成,中间线芯1为钨丝,钨丝直径优选为12.7微米,表面镀层2为金,表面镀层的厚度优选为2微米,由此形成内钨外金的结构。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的一种封装导线材料是按如下步骤加工而成。
第一步,模压。
将固定重量的钨粉放进不锈钢模具中,挤压成一整根棒。
第二步,预烧结。
将第一步的这根易碎的棒放置在难熔金属器皿中,并放入氢气烧结炉中,高温1200~1600℃使金属颗粒不断地凝聚在一起;这一过程中,致密性可到达约60%~70%,粒度不会增加。
第三步,完全烧结。
将钨棒的两端垂直夹持在垂熔炉的上下夹头肩,采用低电压、高电流供电(电压9-12V,电流8000-12000A),使钨坯条自身升温。通过增大电流提高烧结温度,烧结温度最高达3000℃左右,而产生的热量会使钨棒的致密性达到约85%至95%,与此同时,棒的内部钨晶体开始形成;断电,通入循环水对上、下夹头进行冷却。
第四步,挤锻压加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润晶光电有限公司,未经厦门润晶光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551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效铣坡口工装
- 下一篇:一种立式车床工件夹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