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43382.7 | 申请日: | 2012-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960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金宥宪;徐志嘉;黄胤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06 | 分类号: | H01L29/06;H01L29/78;H01L21/33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宋焰琴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结构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在高电压的系统中,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具有高关闭击穿电压(Vbd)以及在操作时低导通阻值(Ronsp)是重要的,以使半导体元件能承受更高的电压,让更多的电流在漏极与源极之间流动,以提高元件的功率。然而,关闭击穿电压与导通阻值是相伴的,关闭击穿电压增加,相对地也会造成导通阻值的增加,因此,在设计半导体元件时,无法使关闭击穿电压趋向极大值。所以,如何提高半导体元件的关闭击穿电压,并降低操作时的导通阻值是业界亟欲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通过改变介电层的厚度及长度,以减少热载子效应并提高击穿电压。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一种半导体结构,包括一第一导电型的衬底、一形成于衬底中的第二导电型的阱区、一第一掺杂区、一第二掺杂区、一场氧化物、一第一介电层以及一第二介电层。第一掺杂区与一第二掺杂区形成于阱区中。场氧化物形成于阱区的表面区域,且位于第一掺杂区与第二掺杂区之间。第一介电层形成于阱区的表面区域,且覆盖场氧化物的一边缘部分,第一介电层具有一第一厚度。第二介电层形成于阱区的表面区域,第二介电层具有一第二厚度。第二厚度小于第一厚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提供一第一导电型的衬底。形成一第二导电型的阱区于衬底中。形成一第一掺杂区与一第二掺杂区于阱区中。形成一场氧化物于阱区的表面区域,且位于第一掺杂区与第二掺杂区之间,场氧化物的一边缘部分与第二掺杂区之间具有一通道区。形成一第一介电层,以覆盖场氧化物的边缘部分,第一介电层具有一第一厚度。形成一第二介电层,以覆盖阱区的表面区域,第二介电层具有一第二厚度。第二厚度小于第一厚度。
为了对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了解,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半导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A至图2F分别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半导体结构
101:掩模层
110:衬底
120:阱区
130:第一掺杂区
131:重掺杂区
132:漏极端
133:源极端
134:基极端
140:场氧化物
141:边缘部分
150:介电材料层
151:第一介电层
152:端部
160:第二介电层
170:栅极导电层
180:第二掺杂区
181:本体区
182:重掺杂区
190:通道区
X1、X2:厚度
L1、L2: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的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是利用厚的介电层覆盖在场氧化物的边缘部分,故可避免较高的尖端电场发生在场氧化物的边缘部分,以减少热载子效应(hot carrier effect)。此外,栅极导电层可通过厚度不同的二介电层提供适当的绝缘,以避免电击穿的现象发生在栅极导电层与本体区之间。
以下是提出各种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仅用以作为范例说明,并非用以限缩本发明欲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433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侧面电极的LED芯片及其封装结构
- 下一篇:一种组合式石英玻璃加热腔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