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发酵型酸奶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68448.6 | 申请日: | 2009-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1828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2 |
发明(设计)人: | 刘会平;王瑾;尹诗;任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C9/152 | 分类号: | A23C9/152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来佳 |
地址: | 300457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酵 酸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乳品技术领域,涉及具有浓郁奶香风味的无发酵型酸奶,特别是一种无发酵型酸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酸奶产品中蕴含着丰富的营养成分,随着现代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逐渐提高,全国的酸奶市场迅速扩大,2007年,酸奶的销售总量达到3.3亿升。从奶类市场渗透率可以看出,酸奶和鲜奶的发展非常迅猛,2007年比2006年的市场渗透率分别增长了约12%和10%,具有迅速发展的活力。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其它酸奶产品,更倾向于西方风味,产品有强烈的酸涩味,很多国人不容易接受那样的风味。本发明正是应此市场需求,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条件,另辟蹊径,减轻了酸涩味、使奶香味更浓郁,在产品本身口味、形式、营养价值、社会效益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优势,具有很大的转化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适合中国人口味的、营养丰富的无发酵酸奶。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转谷氨酰氨酶和δ-葡萄糖酸内酯结合进行凝乳的无发酵型的酸奶制备方法。
本发明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无发酵型酸奶,其组分及其重量份数分别为:
新鲜牛乳: 50-100重量份;
乳糖酶: 0.10-0.20重量份;
转谷氨酰胺酶:0.70-0.80重量份;
δ-葡萄糖酸内酯: 14-16重量份;
益生菌粉: 0.002重量份;
添加料: 0-10重量份。
而且,所述的转谷氨酰胺酶是催化蛋白质分子之间交联的一种酶,对蛋白质的成胶能力、热稳定性、持水能力等功能特性有独特改善作用的动物或微生物酶。
而且,所述益生菌粉包括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干酪乳杆菌、罗依氏乳杆菌且其重量比例为3∶3∶2∶2。
而且,所述的添加料包括以下各类物质的其中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以及同类物质内的各物质的其中一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组合:
果酱添加料:草莓酱、苹果酱、蓝莓酱、山楂酱、桑椹酱、黄桃酱、椰果酱;
水果添加料:苹果丁、橙粒、梨丁、菠萝丁、芒果丁、樱桃、提子、葡萄干、石榴、黄桃丁;
坚果添加料:杏仁、核桃、花生、松仁、榛子、开心果、瓜子、腰果、夏威夷果;
谷物添加料:甜玉米、黑米、薏米、糯米、绿豆、红豆;
其它食品添加料:巧克力;
一种无发酵型酸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50-100重量份新鲜牛乳中加入0.10-0.20重量份乳糖酶,置于35-40℃水浴中处理1.5-2.5小时;
(2)将上述处理过的新鲜牛乳加热至60-65℃,杀菌0.4-0.6小时;
(3)将杀菌后的新鲜牛乳浓缩至原体积的35%-40%,形成浓缩鲜牛乳;
(4)在上述浓缩鲜牛乳中加入0.002重量份的益生菌粉,充分混合均匀;
(5)将上述浓缩鲜牛乳加热到35-60℃;然后分别加入0.70-0.80重量份转谷氨酰胺酶粉、14-16重量份的δ-葡萄糖酸内酯并充分混合、搅拌均匀,形成混合物;
(6)将上述混合物在35-40℃温度条件下水浴1-4小时,冷却到室温;
(7)检验成品,包装并冷藏,即得无发酵型酸奶成品。
而且,在形成浓缩鲜牛乳后添加添加料,并搅拌均匀,添加的重量份数0-10重量份。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本无发酵型酸奶是一种具有浓郁奶香的无发酵型酸奶,口感柔和,质地滑嫩,适合包括儿童、老人在内的所有消费者,其口味完全符合我国消费者的要求。
2、本无发酵型酸奶由浓缩鲜奶制成,是高蛋白的营养食品,在此基础上添加的营养谷物、巧克力、水果等各种辅料,更使之营养丰富,均衡;能同时满足儿童、老人、上班族等不同人群的需求,既可以是营养早餐,也可以是休闲食品。
3、本无发酵型酸奶的制备方法打破传统的制作夸克方式,利用非发酵方法使鲜牛乳经过乳糖酶处理后用δ-葡萄糖酸内酯来浓缩牛乳凝固,部分乳糖被分解,成为乳糖不耐人群的理想营养食品;同时按比例添加四种益生菌粉(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干酪乳杆菌:罗依氏乳杆菌为3∶3∶2∶2),起到了增加人体益生菌、人体肠动力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科技大学,未经天津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6844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