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淀粉作物发酵饮料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165441.7 | 申请日: | 2007-10-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5400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03 |
| 发明(设计)人: | 何卫加;陈平;陈蓓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丹尼斯克(中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23L2/38 | 分类号: | A23L2/38;A23L2/84;A23L1/105;A23L1/20;A23L1/29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5300江苏省昆***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淀粉 作物 发酵 饮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淀粉作物发酵饮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的步骤如下:(1)将淀粉作物浸泡后磨浆;(2)糊化;(3)保温液化和加热钝化;(4)保温糖化;(5)过滤;(6)杀菌;(7)发酵;(8)均质、杀菌、冷却、灌装;
其中,所述的食品发酵剂优选植物乳杆菌、嗜热链球菌或保加利亚乳杆菌种的一种或几种,接种量为0.1-100g/100L。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淀粉作物发酵饮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25-45℃(优选42-43℃)下发酵3-20小时,发酵终点为pH值3.5~4.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淀粉作物发酵饮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淀粉作物的淀粉含量高于15%,优选:大米、黑米、玉米、小米、糙米、燕麦、香米、薏米、红豆或绿豆中的一种或几种。
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淀粉作物发酵饮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糖化并过滤后的淀粉作物原料汁中添加一种或多种糖类和/或稳定剂和/或乳蛋白原料和植物蛋白原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其中:糖类可以选取蔗糖、果葡糖浆、麦芽糖浆、葡萄糖浆、结晶果糖、乳糖等糖类,根据风味需要添加0-3倍淀粉作物原料固形物含量的糖类;乳蛋白原料可以选取牛奶、乳清粉、全脂奶粉、脱脂奶粉、酪蛋白酸钠等含有乳蛋白的原料,优选乳清粉;植物蛋白原料优选大豆蛋白,添加量根据需要添加相当于淀粉作物原料固形物含量0-1.2倍的,优选0.25倍的蛋白原料;稳定剂选自单甘酯、蔗糖酯、单双甘油酯、司盘、吐温、果胶、卡拉胶、瓜尔豆胶、黄原胶、魔芋胶、羧甲基纤维素钠、藻酸丙二醇酯、明胶、微晶纤维素、结冷胶、磷酸一钠、磷酸二钠、焦磷酸钠、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柠檬酸钠、柠檬酸钾中的一种或几种复配而成,其中优选羧甲基纤维素钠、瓜尔豆胶、黄原胶、三聚磷酸钠比例为25∶2∶1∶2。
5.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淀粉作物发酵饮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将所述淀粉作物原料在室温下浸泡至淀粉作物颗粒颜色发白,然后磨至呈浆状,至无明显可见颗粒为止;磨浆之前加入水,使淀粉作物浆中含有约13%~40%淀粉作物原料固形物,其中,所述淀粉作物原料在浸泡前可以用烤箱在100-300℃下加热1~60min,优选160-180℃加热15~20min,烤至金黄色。
6.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淀粉作物发酵饮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在磨好的原料中加入原料固形物重量0.06%~0.2%的α-淀粉酶;α-淀粉酶优选格林酶TMA10000烘焙酶或选用无锡杰能科的商售LTAA新型液体中温淀粉酶,活力为10000FAU/g。
7.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淀粉作物发酵饮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加热淀粉作物原料浆使温度上升到40-90℃,优选75℃,优选格林酶TMA10000烘焙酶保温进行液化,同时通过常规的碘反应或粘度变化控制液化终点,液化后加热至100-140℃保持4秒-20分钟将酶灭活,优选酶灭活方法是将淀粉作物原料浆加热至95℃保温10分钟;
所述步骤(4)中糖化前将液化后的淀粉作物原料浆降温至糖化温度30~80℃,更优选50~65℃,最好是60℃,用食品酸度调节剂(优选用柠檬酸)调节pH值至3~6(优选4.5~5.5),加入糖化酶或同时添加β-淀粉酶,保温糖化1~4h(优选2~3h)。
8.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淀粉作物发酵饮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优选在步骤(5)后将糖化后的淀粉作物浆中添加一定的稳定剂,经过发酵后形成一种发酵淀粉作物饮料。稳定剂优选丹尼斯克公司生产并公开销售的复配稳定剂TSC-D8039,方法如下:添加淀粉作物固形物重量1%~5%的复配稳定剂TSC-D8039,在70~80℃溶解30min,还可以加入淀粉作物固形物重量0%~2%的植物油和少量糖以及所述的含蛋白原料,糖的使用量没有限制,然后进行均质使淀粉作物料饮料中的颗粒进一步微细化,均质条件为60~70℃、25~35MP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丹尼斯克(中国)有限公司,未经丹尼斯克(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65441.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