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雪崩耐量的屏蔽栅VDMOS器件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25810.5 | 申请日: | 2017-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7080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2 |
发明(设计)人: | 任敏;罗蕾;林育赐;李佳驹;谢驰;李泽宏;张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9/06 | 分类号: | H01L29/06;H01L29/78 |
代理公司: | 成都点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2 | 代理人: | 孙一峰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功率半导体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屏蔽栅VDMOS器件。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雪崩耐量的屏蔽栅VDMOS器件,在现有屏蔽栅VDMOS器件中,通过改变屏蔽栅VDMOS器件槽栅旁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掺杂漂移区的掺杂浓度来限定雪崩击穿点的位置,具体的为降低第二导电类型半导体体区下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掺杂漂移区的掺杂浓度,使槽栅顶部(第二导电类型半导体体区附近)的电场降低,并且降低槽栅底部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掺杂漂移区的掺杂浓度,使槽栅底部的电场提高。最终使器件的雪崩击穿发生在槽底,从而提高屏蔽栅VDMOS器件在非箝位电感负载应用中的可靠性(即抗UIS失效能力)。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雪崩 屏蔽 vdmos 器件 | ||
【主权项】:
1.一种提高雪崩耐量的屏蔽栅VDMOS器件,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的金属化漏极(1)、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掺杂衬底(2)、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掺杂漂移区(3)和金属化源极(12);所述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掺杂漂移区(3)中具有氧化层(6)、第二导电类型半导体体区(9)、第二导电类型半导体掺杂接触区(10)和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掺杂源区(11);所述氧化层(6)位于两侧的第二导电类型半导体体区(9)和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掺杂源区(11)之间,氧化层(6)的上表面与金属化源极(12)接触;所述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掺杂源区(11)位于第二导电类型半导体体区(9)的正上方并与第二导电类型半导体体区(9)接触,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掺杂源区(11)的上表面与金属化源极(12)接触;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半导体掺杂接触区(10)位于第二导电类型半导体体区(9)的正上方并与第二导电类型半导体体区(9)接触,第二导电类型半导体掺杂接触区(10)的上表面与金属化源极(12)接触;所述氧化层(6)中具有控制栅电极(4)和屏蔽栅电极(5),所述控制栅电极(4)位于屏蔽栅电极(5)的上方,所述控制栅电极(4)上表面的深度小于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掺杂源区(11)下表面的结深,控制栅电极(4)下表面的深度大于第二导电类型半导体体区(9)下表面的结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掺杂漂移区(3)中还具有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掺杂第二漂移区(7)、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掺杂第三漂移区(31)、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掺杂第四漂移区(8);所述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掺杂漂移区(3)上表面与氧化层(6)的底部接触;所述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掺杂第二漂移区(7)位于氧化层(6)的侧面,其底部与氧化层(6)的底部平齐,其顶部低于屏蔽栅电极(5)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掺杂第四漂移区(8)位于第二导电类型半导体体区(9)正下方并与第二导电类型半导体体区(9)接触;所述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掺杂第三漂移区(31)上表面与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掺杂第四漂移区(8)接触,下表面与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掺杂第二漂移区(7)接触;所述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掺杂漂移区(3)和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掺杂第三漂移区(31)的掺杂浓度相同;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掺杂第二漂移区(7)和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掺杂第四漂移区(8)的掺杂浓度小于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掺杂漂移区(3)和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掺杂第三漂移区(31)的掺杂浓度。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0425810.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硅胶管内孔自撕边模具
- 下一篇:一种高效平板硫化机主体装置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