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双金属的沟槽式浮动结碳化硅SBD器件在审
申请号: | 201410166404.8 | 申请日: | 2014-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577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9 |
发明(设计)人: | 汤晓燕;杨帅;宋庆文;张艺蒙;贾仁需;张玉明;王悦湖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9/872 | 分类号: | H01L29/872;H01L29/06;H01L29/47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710071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双金属 沟槽 浮动 碳化硅 sbd 器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双金属的沟槽式浮动结碳化硅SBD器件。
背景技术
半导体材料在过去几十年发生了巨大的飞跃,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是以碳化硅、氮化镓等材料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在这其中尤其以碳化硅材料著称,碳化硅材料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走入人们的研究视线,并且尤以近十几年出现飞速的发展。碳化硅技术逐渐趋于成熟,步入市场,很多碳化硅技术都已经产业化。碳化硅材料比Si具有更优良的电学性能,这使它十分适合于高压、大功率以及高频等领域。而它的发展步伐已经超过其他宽禁带半导体,比其他宽禁带半导体有更广泛的应用。
SiC材料禁带宽度大,可达到3eV以上。临界击穿电场可达到2MV/cm以上,比。SiC材料热导率高(4.9W/cm.K左右),并且器件耐高温,比Si更适合于大电流器件。SiC载流子寿命短,只有几纳秒到几百纳秒。SiC材料的抗辐照特性也十分优秀,辐射引入的电子-空穴对比Si材料要少得多。因此,SiC优良的物理特性使得SiC器件在航空航天电子,高温辐射恶劣环境、军用电子无线通信、雷达、汽车电子、大功率相控阵雷、射频RF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并且在未来的新能源领域有极其良好的应用前景。
浮动结结构可以将相同掺杂浓度下的器件的击穿电压提高近一倍,SiC浮动结器件已经在实验室由T Hatakeyama等人首次制造成功。肖特基二极管中由于其低压降和大电流在功率器件中被广泛应用。为了实现更大的电流,9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SiC沟槽式的肖特基二极管(TSBD)。沟槽式的肖特基二极管大大增加了肖特基接触的面积,实现了更低的压降和更大的电流。
但是浮动结碳化硅肖特基二极管(SiC FJ-SBD),在器件的外延层中引入的埋层,变窄了正向导通电流的导电沟道,器件的正向导通电流变小。而沟槽式SiC SBD的沟槽拐角处导致了器件在反向电压的作用下引入峰值电场,降低了器件的击穿电压,同时峰值电场的引入使以势垒降低效应、场发射模型和热场发射模型机制为主的SiC SBD反向漏电流增大,势垒越低,电场越大,反向漏电流越高。
鉴于上述缺陷,本发明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创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双金属的沟槽式浮动结碳化硅SBD器件,用以克服上述技术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双金属的沟槽式浮动结碳化硅SBD器件,其包括低势垒金属、高势垒金属、SiO2隔离介质、沟槽、一次N-外延层、P+离子注入区、二次N-外延层、N+衬底区和欧姆接触区,
所述P+离子注入区处于二次N-外延层的表面,沟槽与P+离子注入区上下对齐,形状相同,所述的高势垒金属处于器件表面的沟槽区,所述的低势垒金属处于器件表面的非沟槽区。
进一步,所述沟槽与P+离子注入区形状相同,面积相等,且沟槽与此沟槽下方的块状P+离子注入区的边缘对齐。
进一步,所述高势垒金属形成的肖特基接触处于器件表面的沟槽区,低势垒金属形成的肖特基接触处于器件表面的非沟槽区。
进一步,所述沟槽的深度为1~3μm。
进一步,P+离子注入区的掺杂浓度为1x1017cm-3~1x1019cm-3,厚度为0.4~0.6μm。
进一步,所述N-外延层最上端到底面的厚度为20μm,其中掺杂浓度为1x1015cm-3~1x1016cm-3,一次N-外延层的厚度为5~15μm。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双金属的沟槽式浮动结碳化硅SBD器件,该器件既有沟槽式碳化硅SBD肖特基接触面积大,正向导通电流大的优点,又有浮动结碳化硅SBD击穿电压大的优点。
本发明提供的器件引入了双金属结构,反向偏压下,沟槽处峰值电场由高势垒肖特基接触承担,反向漏电流更低。
本发明提供的器件具有开关时间短、耐高温、抗辐射能力强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电力电子领域。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具有双金属的沟槽式浮动结碳化硅SBD器件的剖面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6640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