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场发射电流密度碳纳米管阵列冷阴极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0242570.5 申请日: 2017-04-14
公开(公告)号: CN108735561B 公开(公告)日: 2020-02-07
发明(设计)人: 程国安;张权;王茜娟;郑瑞廷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师范大学
主分类号: H01J1/304 分类号: H01J1/304;H01J9/02
代理公司: 11465 北京慕达星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代理人: 崔自京
地址: 100875 北***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发明公布了一种高场发射电流密度碳纳米管阵列冷阴极及其制备方法,即利用微纳操纵转移工艺,将碳纳米管阵列转移并固定在金属支撑体上,实现碳纳米管阵列与金属支撑体的高强度粘接,制备出具有高场发射电流密度及良好电流‑时间稳定性的碳纳米管阵列冷阴极。器件制备工艺及所需设备简单,可控性良好。构建过程包括: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制备多壁碳纳米管阵列;利用微纳操纵和胶黏剂转移并固定碳纳米管阵列至金属支撑体,得到拥有高电流密度及良好电流‑时间稳定性的碳纳米管阵列冷阴极。本发明通过提高碳纳米管阵列与基体的结合强度,实现高电流密度及良好电流‑时间稳定性的碳纳米管阵列场发射冷阴极制备,拓展了一维纳米材料的应用领域。
搜索关键词: 碳纳米管阵列 制备 冷阴极 金属支撑体 时间稳定性 高场 发射 多壁碳纳米管阵列 场发射冷阴极 化学气相沉积 器件制备工艺 一维纳米材料 纳米管阵列 固定碳 胶黏剂 可控性 构建 粘接 拓展
【主权项】:
1.高场发射电流密度碳纳米管阵列冷阴极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碳纳米管阵列的场发射特性,实现室温、低电场强度作用下高密度电流的场电子发射,包括:模块化垂直取向多壁碳纳米管阵列的制备;利用微纳操纵转移和胶黏剂将垂直取向多壁碳纳米管阵列粘接在微纳结构金属针尖顶端的转移粘接技术;高场发射电流密度及良好场发射电流-时间稳定性的基于碳纳米管阵列的场发射冷阴极;/n所述利用微纳操纵转移和胶黏剂将垂直取向多壁碳纳米管阵列粘接在微纳结构金属针尖顶端转移粘接的方法包括:/n1.1微纳结构金属支撑体的制备:以0.5-2.0mm直径的金属丝为原材料,清洗金属丝表面以去除表面的金属氧化物和有机污染物,保证金属丝表面的洁净,通过电化学腐蚀处理,在金属丝一端形成顶端尺寸为0.5-200μm直径的微纳结构,构成具有微纳结构的碳纳米管阵列场发射冷阴极金属支撑体;或以0.5-2.0mm直径的金属丝为基座,清洗金属丝表面以去除表面的金属氧化物和有机污染物,保证金属丝的洁净表面,然后通过焊接或粘接处理将直径为0.5-200μm金属细丝连接在金属基座上,构成具有微纳结构的碳纳米管阵列场发射冷阴极金属支撑体;/n1.2微纳结构金属支撑体针尖表面胶粘剂涂覆:将金属支撑体针尖固定在旋转速度可调的旋转支架上,控制金属支撑体针尖的旋转速度为每分钟10~1000转,然后在显微操纵平台的观察下将金属支撑体针尖缓慢浸入胶粘剂液体中15-300s,针尖浸入长度控制在1-200μm,实现微纳结构金属支撑体针尖表面胶粘剂的均匀涂覆,胶粘剂的涂覆厚度控制在0.2-30μm;/n1.3垂直取向碳纳米管阵列的转移粘接:在显微操纵平台上将均匀涂覆胶黏剂的微纳结构金属支撑体针尖缓慢移向硅片和石英玻璃基体表面模块化生长的垂直取向碳纳米管阵列,使阵列碳纳米管插入金属支撑体针尖表面的液体胶黏剂,插入深度为0.2-30μm,然后利用电加热或光辐照进行胶黏剂的固化,待胶黏剂固化后缓慢反向移动金属支撑体针尖,使碳纳米管阵列脱离硅片和石英玻璃基体,实现模块单元的取向碳纳米管阵列的转移粘接。/n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师范大学,未经北京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0242570.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同类专利
  • 高场发射电流密度碳纳米管阵列冷阴极及其制备方法-201710242570.5
  • 程国安;张权;王茜娟;郑瑞廷 - 北京师范大学
  • 2017-04-14 - 2020-02-07 - H01J1/304
  •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高场发射电流密度碳纳米管阵列冷阴极及其制备方法,即利用微纳操纵转移工艺,将碳纳米管阵列转移并固定在金属支撑体上,实现碳纳米管阵列与金属支撑体的高强度粘接,制备出具有高场发射电流密度及良好电流‑时间稳定性的碳纳米管阵列冷阴极。器件制备工艺及所需设备简单,可控性良好。构建过程包括: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制备多壁碳纳米管阵列;利用微纳操纵和胶黏剂转移并固定碳纳米管阵列至金属支撑体,得到拥有高电流密度及良好电流‑时间稳定性的碳纳米管阵列冷阴极。本发明通过提高碳纳米管阵列与基体的结合强度,实现高电流密度及良好电流‑时间稳定性的碳纳米管阵列场发射冷阴极制备,拓展了一维纳米材料的应用领域。
  • 一种光诱导场致发射阴极电子发射装置-201821895948.8
  • 李建;童洪辉;王坤;但敏;金凡亚 -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 2018-11-16 - 2020-01-07 - H01J1/304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发射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诱导场致发射阴极电子发射装置。本装置包括阴极、阳极、发光器件、光学组件、直流高压电源,阴极与阳极连接到高压直流电源;阴极与阳极平行,都垂直于水平线,阴极表面为的薄膜材料覆盖,在单色光作用下,阴极上的薄膜材料表面内电子获得光子的能量而产生自由载流子吸收、晶格吸收或激子吸收产生较高能量电子。本装置在不影响阴极电子发射装置微型化的基础上,有效地提高场致发射阴极电子源的发射电子的电流密度,同时有效降低场致电子发射对电源的要求,并且可实现表面优异的电子发射特性和优异的导电性能的结合,进而获得优异的场致发射特性。
  • 一种提升石墨烯片-碳纳米管阵列复合材料场发射性能的方法-201810096763.9
  • 邓建华;朱文祥;张燕 - 天津师范大学
  • 2018-01-31 - 2019-12-31 - H01J1/304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升石墨烯片‑碳纳米管阵列复合材料场发射性能的方法,属于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应用领域。包括以下制备工艺:(1)利用银离子轰击预处理硅单晶片;(2)利用热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碳纳米管阵列并对其进行高温退火处理;(3)利用微波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在碳纳米管阵列上制备薄层石墨烯片;(4)对所得石墨烯片‑碳纳米管阵列在室温下进行氮、氢等离子体处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法所制备的氮掺杂石墨烯片‑碳纳米管阵列复合材料具有极低的工作电场、极高的电流密度和在大电流密度下具有良好的场发射稳定性,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一种石墨烯基场发射冷阴极及制备方法-201810027577.X
  • 张跃;王钦玉;廖庆亮;张铮;康卓 - 北京科技大学
  • 2018-01-11 - 2019-12-13 - H01J1/304
  • 本发明属于真空电子技术和新型碳材料技术的交叉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石墨烯基场发射冷阴极及制备方法。场发射冷阴极由基片和发射体组成,基片作为导电基底为硅片或者金属片,发射体为石墨烯薄膜层。石墨烯薄膜层与基底紧密接触,厚度为20μm~180μm,由团簇粒径为15μm~45μm的石墨烯团簇构成。本发明的石墨烯基冷阴极可用上述方法制备,呈阵列式形貌,具有开起电场低、阈值电场低、发射电流大等良好的性能优势,可作为一种优异的电子源应用于场发射显示(FED)等领域。
  • 包括在具有硼层的硅衬底上的场发射极阵列的光电阴极-201680028700.9
  • 勇-霍·庄;约翰·费尔登;银英·肖李;刘学峰 - 科磊股份有限公司
  • 2016-05-21 - 2019-12-10 - H01J1/304
  • 一种光电阴极利用一体地形成于硅衬底上的场发射极阵列FEA来增强光电子发射,且利用直接安置在所述FEA的输出表面上的薄硼层来阻止氧化。所述场发射极是通过具有安置成二维周期性图案的各种形状(例如,角锥体或经修圆晶须)的突出部形成,且可经配置而以反向偏置模式操作。任选栅极层经提供以控制发射电流。任选第二硼层形成于经照射(顶部)表面上,且任选抗反射材料层形成于所述第二硼层上。在相对的所述经照射表面与所述输出表面之间产生任选外部电位。通过特殊掺杂方案且通过施加外部电位而形成n型硅场发射极与p‑i‑n光电二极管膜的任选组合。所述光电阴极形成传感器及检验系统的部分。
专利分类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400-8765-105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