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前部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58670.2 | 申请日: | 2017-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3172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2 |
发明(设计)人: | 关口智英;加藤久晴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株式会社英知一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B62D2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孙明轩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能够提高对基于小面积重叠碰撞所产生的碰撞能量的吸收量。车身前部构造(10)在左前侧车架(12)上包括第一折曲部(51)、第二折曲部(52)以及第三折曲部(53)。在第一折曲部(51)的外面板(26)上具有第一凹部(42)。在第二折曲部(52)的内面板(25)上具有第二凹部(48)。第三折曲部(53)向车内(23)侧以凹状形成。另外,内面板(25)的内中央壁(47a)向着第二折曲部(52)向车身后方向平坦地延伸。并且,左分支角撑板(16)从内中央壁(47a)以倾斜状延伸,外面板(26)与左分支角撑板(16)的后表面(16a)接合。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前部 构造 | ||
【主权项】:
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在车身的前侧部,向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有前侧车架,所述前侧车架通过车内侧的内面板与车外侧的外面板的接合而形成为闭合截面,该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前侧车架包括:具有第一凹部的第一折曲部,该第一凹部向着所述车内侧以凹状形成在所述外面板上;具有第二凹部的第二折曲部,该第二凹部向着所述车外侧以凹状形成在该第一折曲部的车身后方的所述内面板上;和第三折曲部,其向着所述车内侧以凹状形成在该第二折曲部的车身后方,所述内面板具有从所述第一折曲部向着所述第二折曲部向车身后方向平坦地延伸的内中央壁,从所述内中央壁经由所述第一折曲部的内部,向车宽方向外侧且向斜前方以倾斜状延伸有分支角撑板,所述外面板与所述分支角撑板的后表面接合,所述内面板具有:与所述车内侧相对的内壁;从该内壁的上端向车外侧伸出的内上表面;和从所述内壁的下端向车外侧伸出的内下表面,所述内面板通过所述内壁、所述内上表面、以及所述内下表面而在车宽方向上形成为截面大致U字状,所述分支角撑板具有:壁部;从该壁部的上端伸出的上凸缘;从所述壁部的下端伸出的下凸缘;和从所述壁部的后端向车身后方伸出的后凸缘,所述分支角撑板通过所述壁部、所述上凸缘、以及所述下凸缘形成为截面大致U字状,所述车身前部构造具有将所述分支角撑板与所述内面板连结的连结部,该连结部具有:上连结板,其从所述内上表面向着所述分支角撑板伸出;和下连结板,其从所述内下表面向着所述分支角撑板伸出,所述连结部具有支承壁部,该支承壁部将所述上连结板的前端以及所述下连结板的前端连结,所述连结部通过所述上连结板、下连结板、和支承壁部而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形成为截面大致U字状,所述上凸缘与所述内上表面以及所述上连结板接合,所述下凸缘与所述内下表面以及所述下连结板接合,所述后凸缘与所述内中央壁相对或者接合,通过所述连结部、内面板以及分支角撑板形成为俯视大致梯形状的箱型构造。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株式会社英知一,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株式会社英知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0058670.2/,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轴弹簧制造设备
- 下一篇: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