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前部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58670.2 | 申请日: | 2017-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3172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2 |
发明(设计)人: | 关口智英;加藤久晴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株式会社英知一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B62D2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孙明轩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前部 构造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能够提高对基于小面积重叠碰撞所产生的碰撞能量的吸收量。车身前部构造(10)在左前侧车架(12)上包括第一折曲部(51)、第二折曲部(52)以及第三折曲部(53)。在第一折曲部(51)的外面板(26)上具有第一凹部(42)。在第二折曲部(52)的内面板(25)上具有第二凹部(48)。第三折曲部(53)向车内(23)侧以凹状形成。另外,内面板(25)的内中央壁(47a)向着第二折曲部(52)向车身后方向平坦地延伸。并且,左分支角撑板(16)从内中央壁(47a)以倾斜状延伸,外面板(26)与左分支角撑板(16)的后表面(16a)接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前部构造,其在车身的前侧部设有前侧车架,前侧车架通过内面板与外面板的接合而形成为闭合截面。
背景技术
在车身前部构造之中公知有如下的构造,其在前侧车架上形成有脆弱部,且从脆弱部向着车身前外侧以倾斜状设有分支角撑板。根据该车身前部构造,在小面积重叠(small overlap)碰撞时,在分支角撑板上输入有冲击荷载,所输入的冲击荷载经由分支角撑板而作用于前侧车架的脆弱部。
脆弱部通过作用于脆弱部的冲击荷载而向车宽方向的内侧折曲成V字状。通过使脆弱部折曲,而使前侧车架变形来吸收冲击荷载(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车身前部构造中,传递到脆弱部的冲击荷载难以从脆弱部向前侧车架的后部侧传递。由此,难以使前侧车架的后部侧在冲击荷载下充分变形。由此,在因小面积重叠碰撞而输入了冲击荷载时,难以提高对所输入的碰撞能量的吸收量,从这点来看还有改良的空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3579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能够提高对基于小面积重叠碰撞所产生的碰撞能量的吸收量。
技术方案1的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在车身的前侧部,向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有前侧车架,所述前侧车架通过车内侧的内面板与车外侧的外面板的接合而形成为闭合截面,该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前侧车架包括:具有第一凹部的第一折曲部,该第一凹部向着所述车内侧以凹状形成在所述外面板上;具有第二凹部的第二折曲部,该第二凹部向着所述车外侧以凹状形成在该第一折曲部的车身后方的所述内面板上;和第三折曲部,其向着所述车内侧以凹状形成在该第二折曲部的车身后方,所述内面板具有从所述第一折曲部向着所述第二折曲部向车身后方向平坦地延伸的内中央壁,从所述内中央壁经由所述第一折曲部的内部,向车宽方向外侧且向斜前方以倾斜状延伸有分支角撑板,所述外面板与所述分支角撑板的后表面接合。
这样地,使内面板的内中央壁从第一折曲部向着第二折曲部向车身后方向平坦地延伸。另外,使分支角撑板从内中央壁经由第一折曲部的内部向车宽方向外侧且向斜前方以倾斜状延伸。
并且,使外面板与分支角撑板的后表面接合。由此,能够使分支角撑板与外面板独立。通过使分支角撑板与外面板独立,能够使在分支角撑板输入至前端部的冲击荷载良好地传递到内中央壁上。
在此,内中央壁从第一折曲部向着第二折曲部向车身后方向平坦地延伸。另外,第二折曲部的内面板向着车外侧以凹状形成。由此,冲击荷载从内中央壁良好地传递到第二折曲部,并能够使第二折曲部优先地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变形。
另外,第一折曲部的外面板向着车内侧以凹状形成。并且第三折曲部向着车内侧以凹状形成。由此,能够追随于第二折曲部的变形而使第一折曲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变形,并将第三折曲部向车宽方向外侧折曲。
由此,通过使前侧车架在第一折曲部、第二折曲部以及第三折曲部向车宽方向大致水平地折曲变形,从而能够提高对碰撞能量的吸收量。因此,如小面积重叠碰撞那样地,在向前侧车架的外侧输入了冲击荷载的情况下,能够特别提高对碰撞能量的吸收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株式会社英知一,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株式会社英知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586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轴弹簧制造设备
- 下一篇: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