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历史与民族文化互动式体验游戏系统、控制方法及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310238304.0 | 申请日: | 2023-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123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6 |
发明(设计)人: | 吴琴;杨琰;陈子翔;宇文泰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A63F13/213 | 分类号: | A63F13/213;A63F13/424;A63F13/215;A63F13/2145;A63F13/52 |
代理公司: | 北京成高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6047 | 代理人: | 张焕龙 |
地址: | 610225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历史 民族文化 互动式 体验 游戏 系统 控制 方法 介质 | ||
本发明属于计算机人机交互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历史与民族文化互动式体验游戏系统、控制方法及介质,信号接收模块通过信号接收装置捕捉游戏者躯体的运动信号、语音输入和触控信号后,将信号输入至信号处理模块中;信号处理模块通过信号处理程序处理信号接收模块中游戏者的运动、语言以及触控信号,然后生成对游戏程序的控制信号;游戏终端通过游戏终端程序根据信号处理模块的控制信号输出,执行相应的游戏流程;游戏场景呈现装置,游戏场景是从程序终端投影到白板上的实机运行画面,在白板的对面设置有平面镜,用于进行游戏场景呈现。本发明能够很好地解决现有问题,并为体感识别技术与语音识别技术结合游戏系统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计算机人机交互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历史与民族文化互动式体验游戏系统、控制方法及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互动装置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它的产生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艺术观念的更新而产生的,它属于数字艺术中新媒介艺术的一个新的分支。其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在与观众的交互中都给予了观众新的认知感受。而互动游戏装置作为互动装置的一个分支,充分发挥了互动装置的互动性,并与游戏的可玩性相结合,给玩家带来了强烈而新奇的感官体验。其中,Kinect互动游戏装置通过体感识别与游戏性的结合,成为互动游戏装置中的佼佼者之一。
然而,尽管互动装置在游戏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现有技术下,大多数基于Kinect的互动游戏装置往往只是现有的其他游戏主题通过Kinect的粗糙实现,这类游戏过分专注于Kinect的互动形式与内容,对游戏其他方面的挖掘有限,游戏内容缺乏深度,往往只是热门商业类游戏主题的再运用,尤其缺乏有历史背景与民族文化的游戏题材,玩家在游戏体验后缺乏获得感。另一方面,目前缺乏体感识别技术与语音识别技术结合的运用实例,尤其是对于如何将Kinect技术与语音识别技术结合,并特别运用于具有历史背景与民族文化的游戏中,目前尚未出现相关的发明专利。
因此,现有的Kinect游戏领域缺乏一种与语音识别技术结合的运用,来填补体感识别技术与语音识别技术结合游戏门类的空白。同时也缺乏一种具有历史背景与民族文化元素和主题的Kinect游戏实例,弥补玩家在游戏体验后缺乏的获得感。
通过上述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为:
(1)现有基于Kinect的互动游戏装置只是现有的其他游戏主题通过Kinect的粗糙实现,这类游戏过分专注于Kinect的互动形式与内容,对游戏其他方面的挖掘有限,游戏内容缺乏深度,往往只是热门商业类游戏主题的再运用,尤其缺乏有历史背景与民族文化的游戏题材,玩家在游戏体验后缺乏获得感。
(2)目前缺乏体感识别技术与语音识别技术结合的运用实例,尤其是对于如何将Kinect技术与语音识别技术结合,并特别运用于具有历史背景与民族文化的游戏中,目前尚未出现相关的发明专利。
(3)现有的Kinect游戏领域缺乏与语音识别技术结合的运用来填补体感识别技术与语音识别技术结合游戏门类的空白;同时也缺乏具有历史背景与民族文化元素和主题的Kinect游戏实例,弥补玩家在游戏体验后缺乏的获得感。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历史与民族文化互动式体验游戏系统、控制方法及介质,尤其涉及一种基于Kinect传感器、深度学习和语音识别技术的历史与民族文化互动式体验游戏系统、控制方法及介质。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历史与民族文化互动式体验游戏系统,所述信号接收装置包括运动信号接收装置、语音信号接收装置和触控信号接收装置;所述运动信号接收装置通过红外线深度探测对游戏者的骨骼位置进行捕捉;所述语音信号接收装置为无线麦克风;所述触控信号接收装置通过红外线距离检测判断游戏者的触控点位,接收其触控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北京大学,未经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2383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