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地栽无根黑木耳专用培养袋有效
申请号: | 202220976154.4 | 申请日: | 2022-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7771032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1 |
发明(设计)人: | 陶永新;彭传尧;杨彬;严少妹 | 申请(专利权)人: | 尤溪县天草菌物种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8/66 | 分类号: | A01G18/66;A01G18/69;A01C23/02 |
代理公司: | 三明市三元区君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68 | 代理人: | 李晓元 |
地址: | 365104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种地 栽无根 黑木耳 专用 培养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栽无根黑木耳专用培养袋,包括袋体,袋体的顶部设有束口部,束口部与袋体一体成型,袋体的内部嵌入安装有培养机构,束口部还包括束口带和绳子,束口带呈水平环绕设置在束口部的顶部边缘,并与束口部通过胶水粘合,绳子嵌入设置在束口带的内部,并与束口带活动连接,培养机构包括外框架和封闭机构,封闭机构呈垂直嵌入设置在外框架的内部中间位置,并与外框架活动连接,通过设置的外框架搭配袋体对黑木耳进行栽培,而外框架底部安装有圆状底盘,能够提高整体的结构稳定性,避免栽培黑木耳过程中出现菌种袋倒伏现象,方便工作人员栽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培养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地栽无根黑木耳专用培养袋。
背景技术
木耳既可野生又可以人工培植,种子实体呈耳状、叶状或杯状、薄、边缘波浪状,宽3-10厘米,厚2毫米左右,以侧生的短柄或狭细的附着部固着于基质上,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材,在现如今的黑木耳批量生产过程中,通常是采用培养袋进行大批量种植。
然而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现有的黑木耳培养袋不具备支撑机构,装入培养基后培养袋容易倒伏,且种植后不方便添加水分和营养液。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栽无根黑木耳专用培养袋,内部采用框架支撑、避免栽培后出现倒伏现象,内部中空、方便后期添加水分和营养液。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地栽无根黑木耳专用培养袋,包括袋体,袋体的顶部设有束口部,束口部与袋体一体成型,袋体的内部嵌入安装有培养机构,束口部还包括束口带和绳子,束口带呈水平环绕设置在束口部的顶部边缘,并与束口部通过胶水粘合,绳子嵌入设置在束口带的内部,并与束口带活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培养机构包括外框架和封闭机构,封闭机构呈垂直嵌入设置在外框架的内部中间位置,并与外框架活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外框架包括底盘、隔板、内筒和塑形盘,内筒呈垂直焊接在底盘的顶部中间位置,隔板呈垂直焊接在内筒的侧壁,塑形盘呈水平设置在隔板的顶端,并与隔板焊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内筒的侧壁设有通孔,通孔呈等距间隔分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封闭机构包括主封闭筒和副封闭筒,三个副封闭筒呈垂直安装在主封闭筒的底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主封闭筒还包括内套管A、定位轴A和顶管,内套管A呈垂直焊接在主封闭筒的底端,定位轴A 呈水平焊接在内套管A的侧壁中间位置,顶管呈垂直焊接在主封闭筒的顶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副封闭筒还包括外套管、内套管B和定位轴B,外套管呈垂直焊接在副封闭筒的顶端,外套管的侧壁中间位置设有内外导通的滑槽,内套管B呈垂直焊接在副封闭筒的底端,定位轴B呈水平焊接在内套管B的侧壁中间位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主封闭筒和副封闭筒的侧壁设有与内筒结构一致的通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置的外框架搭配袋体对黑木耳进行栽培,而外框架底部安装有圆状底盘,能够提高整体的结构稳定性,避免栽培黑木耳过程中出现菌种袋倒伏现象,方便工作人员栽培。
2、通过设置的内筒配合主封闭筒、副封闭筒,能够在后期对菌种内部添加水分和营养液,且能够保持水分和营养液均匀流入到菌种内的各个部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培养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封闭机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尤溪县天草菌物种业有限公司,未经尤溪县天草菌物种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97615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