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火星进入段抗饱和轨迹优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485610.6 | 申请日: | 2022-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241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梁子璇;顾贺娜;崔平远;朱圣英;徐瑞;龙嘉腾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4G1/24 | 分类号: | B64G1/24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阳理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39 | 代理人: | 王松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火星 进入 饱和 轨迹 优化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火星进入段抗饱和轨迹优化方法,属于飞行器制导控制领域。本发明实现方法为:将跟踪该阻力加速度曲线得到的倾侧角定义为计算倾侧角;采用三水平正交表选取气动参数扰动组合,进而构建计算倾侧角对扰动组合的敏感性公式,通过所述敏感性公式量化气动参数扰动对计算倾侧角的影响;为了满足着陆器在气动扰动下的终端约束要求和抗饱和能力的要求,分别设计终端约束优化指标和基于敏感性公式的抗饱和优化指标,对高度航程约束指标、抗饱和指标两个优化指标进行线性加权,得到提高抗饱和能力的进入轨迹优化综合指标。利用优化方法对上述综合指标进行优化,得到优化后的倾侧角‑能量剖面,跟踪该剖面后得到抗饱和进入轨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进入轨迹优化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火星进入段抗饱和轨迹优化方法,属于飞行器制导控制领域。
背景技术
火星着陆探测是当今深空探测的重要领域之一。火星着陆过程一般分为大气进入段、降落伞减速段、着陆段。其中,空域跨度大、气动环境恶劣的大气进入段是火星着陆的关键阶段,该阶段需要借助气动力将速度从5000~7000m/s减小到400m/s左右,极具技术挑战。虽然美国和我国已经先后实现了火星表面的成功着陆,但已实施的火星着陆任务中最大载荷不超过900kg。未来的火星返回任务期望着陆载荷达到2吨以上,但受到运载火箭整流罩直径限制,着陆器有效面积不会显著增加,这就意味着着陆器的弹道系数将增大。弹道系数增大后,大气进入段轨迹偏低,气动扰动影响更大,容易造成轨迹跟踪器的控制饱和,最终影响开伞精度。因此,火星进入制导方法设计中,需要解决参数扰动下的轨迹跟踪控制饱和问题。对于载荷质量较小的火星进入任务,一般通过设计轨迹跟踪律来抑制参数扰动的影响。然而,当载荷质量增大后,由于气动控制能力变弱,仅靠跟踪律难以实现对标称轨迹的精确跟踪,极易出现控制饱和。因此,有必要在标称轨迹设计阶段,提前考虑参数扰动下轨迹的可跟踪性,即设计一条具备抗饱和能力的进入轨迹。该轨迹不但要满足传统的高度、速度、航程等终端约束,还应对气动扰动具有更低的敏感性。
发明内容
针对未来大质量火星着陆器进入轨迹跟踪易饱和的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火星进入段抗饱和轨迹优化方法,定义轨迹跟踪时的倾侧角为计算倾侧角,采用三水平正交表选取气动参数扰动组合,进而构建计算倾侧角对扰动组合的敏感性公式,通过所述敏感性公式量化气动参数扰动对计算倾侧角的影响;为了满足着陆器在气动扰动下的终端约束要求和抗饱和能力的要求,分别设计终端约束优化指标和基于敏感性公式的抗饱和优化指标,结合两个优化指标得到综合优化指标,利用优化方法得到火星进入段抗饱和轨迹,即实现火星进入段抗饱和轨迹优化。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公开的火星进入段抗饱和轨迹优化方法,建立倾侧角-能量剖面,通过该剖面得到参考阻力加速度曲线,将跟踪该阻力加速度曲线得到的倾侧角定义为计算倾侧角。针对火星进入段的大气密度、升力系数、阻力系数和着陆器质量的扰动,采用三水平正交表选取扰动组合。根据倾侧角对某一种扰动的偏导数,建立计算倾侧角对扰动组合的敏感性公式,根据敏感性公式得到扰动对于着陆器控制能力的定量影响。在给定终端速度的前提下,设计高度航程约束指标,基于着陆器计算倾侧角对典型扰动组合的敏感性公式,设计抗饱和指标,对高度航程约束指标、抗饱和指标两个优化指标进行线性加权,得到提高抗饱和能力的进入轨迹优化综合指标。利用优化方法对上述综合指标进行优化,得到优化后的倾侧角-能量剖面,跟踪该剖面后得到抗饱和进入轨迹,即实现火星进入段抗饱和轨迹优化。
本发明公开的火星进入段抗饱和轨迹优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根据初始、终端能量设计能量分段点序列,建立分段线性的倾侧角-能量剖面。以该剖面作为控制量的值,对火星进入动力学方程积分得到参考阻力加速度曲线,利用跟踪律对该曲线进行跟踪,得到的倾侧角定义为计算倾侧角。
步骤一的具体实现方法为:
定义能量e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4856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