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缸车辆减震器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02104.7 | 申请日: | 2022-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770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9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强;蒋城杰;臧阿顺;邢乐;邢玉壮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13/00 | 分类号: | F16F13/00;F16F9/06;F16F9/32;F16F9/42;F16F9/43;F16F9/512 |
代理公司: | 长沙惟盛赟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28 | 代理人: | 黄敏华 |
地址: | 410114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减震器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汽车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缸车辆减震器及其使用方法,包括:内缸,包括活塞杆和内缸体,活塞杆贯穿内缸体的顶部,并与内缸体的侧壁接触,将内缸体分为内缸上油腔和内缸下油腔;外缸,包括调节活塞和外缸体,调节活塞将外缸体分为外缸上油腔和外缸下油腔;外缸上油腔与内缸上油腔开设第一油液流通通道,外缸下油腔与内缸下油腔之间开设第二油液流通通道;外缸上油腔与内缸下油腔之间开设调节通道,调节活塞上下移动调节调节通道大小,使得面对不同路况时,能适时调节油液流通横截面积,提高减震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减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缸车辆减震器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减震器,是用来抑制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以及来自路面的冲击,其广泛应用于汽车,为加速车架与车身震动的衰减,以改善汽车的平稳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出行过程中对汽车平稳性、舒适度和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车辆减震器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
现有的汽车悬架系统中采用的减震器多为双向作用筒式液力减震器,其工作原理是当车架或车身和车桥间震动而出现相对运动时,减震器内的活塞上下移动,减震器腔内的液压油反复从一个腔经过不同的孔隙流入另一个腔内。此时孔壁与液压油间的摩擦和液压油分子间的内摩擦对震动形成阻尼力,使汽车震动能量转化为液压油热能,再由减震器吸收散发到大气中。整个减震器结构零部件较多,结构复杂,不易维护,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其减震器难以依据路面状况实时调节,使得车辆行驶过程中不够舒适和平稳。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双缸车辆减震器及其使用方法,通过设置内缸、外缸,并设置各流通通道和调节通道,实现内缸间、外缸间、内缸与外缸之间的油液流通;同时通过外缸内的调节活塞和调节通道的相对重合位置,改变油液流通面积,使得在面对不同路况时,能够适时调节通过提高减震器减震效果,进而保证车辆行驶的平稳性、舒适感和安全性。
一种双缸车辆减震器,包括:
内缸,包括活塞杆和内缸体,所述活塞杆贯穿所述内缸体的顶部,并与所述内缸体的侧壁接触,将所述内缸体分为内缸上油腔和内缸下油腔;
外缸,包括调节活塞和外缸体,所述调节活塞将所述外缸体分为外缸上油腔和外缸下油腔;所述外缸上油腔与所述内缸上油腔开设第一油液流通通道,所述外缸下油腔与所述内缸下油腔之间开设第二油液流通通道;所述外缸上油腔与所述内缸下油腔之间开设调节通道,所述调节活塞随油液流通进而上下移动调节所述调节通道的大小。
通过设置内缸、外缸,并设置各流通通道和调节通道,实现内缸间、外缸间、内缸与外缸之间的油液流通;同时通过外缸内的调节活塞和调节通道的相对重合位置,改变油液流通面积,使得在面对不同路况时,能够适时调节通过提高减震器减震效果,进而保证车辆行驶的平稳性、舒适感和安全性。
进一步的,还包括储油缸,置于所述活塞杆内部;其包括油气分隔活塞,所述油气分隔活塞将所述储油缸分为气体缸和油液缸,所述储油缸端部安装有活塞端盖;所述活塞端盖上设置补偿阀和压缩阀,所述补偿阀是所述油液缸向所述内缸下油腔油液单向导通的压力阀,所述压缩阀是所述内缸下油腔向所述油液缸油液单向导通的压力阀。
通过将储油缸设置在活塞杆内部,合理利用空间,实现储油缸与内缸间直接的油液流通;通过设置补偿阀和压缩阀,调节内缸、外缸间的压差,扩大减震范围的同时提高减震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活塞端盖通过连接螺栓贯穿所述储油缸并连接所述活塞杆,用于为所述油气分隔活塞的上下运动实现导向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螺栓与所述活塞端盖之间设有橡胶垫片,用于密封。
通过设置橡胶垫片,在螺栓和活塞端盖之间起密封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理工大学,未经长沙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0210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