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动机构及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71432.0 | 申请日: | 2022-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263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4 |
发明(设计)人: | 张磊;高青松;高飚;程松捷;李福军;袁世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智汽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65/833 | 分类号: | F16D65/833;F16D65/08;F16D65/09;B60T1/06;B60T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31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高***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动 机构 车辆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动机构及车辆,其中,制动机构,包括:车桥、轮毂、制动毂、制动片以及散热系统。散热系统,包括散热总管、贴设于制动片上的第一散热管路、贴设于安装空腔的腔壁上的第二散热管路以及与散热总管相对的散热装置,其中,第一散热管路与第二散热管路并联地设置在散热总管上,且第一散热管路、第二散热管路与散热总管形成循环回路。上述结构使得拖车在连续长距离制动时,制动片以及轮毂产生的热量能够被第一散热管路与第二散热管路吸收,从而使得二者温度能够被有效降低,从而使得拖车的制动机构的温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区间,进而降低高温爆胎的几率,保证车辆安全、货物安全及人身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工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制动机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中的拖挂车在连续长距离制动时,车桥温度容易过高,造成爆胎几率增加。轮胎起火殃及车辆安全货物安全及人身安全,在此背景下,提供一种热交换系统使拖车车桥制动及轴头部分能够在连续长距离制动中,将温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区间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现有技术中,拖挂车制动系统摩擦部件及轴头高温散热方式有淋水水冷方式、风冷方式及液力缓速器减少制动摩擦等方式。现有技术中的制动系统具有以下两个缺点:第一、因淋水水冷方式在北方地区结冰区域限制使用,避免结冰或路面湿滑降低膜材系数造成后续车辆交通事故,因此在北方地区结冰区域,拖挂车制动系统一般不设置淋水水冷装置;第二、后者造价成本高昂,主要作用于牵引头,长距离大负荷工作车系冷却系统同样高温效率变低。原有的车桥因为高温造成高温爆胎,轮胎起火殃及车辆安全货物安全人身安全,在此背景下拖车车桥制动及轴头部分能够在连续长距离制动将高温控制在合理范围区间使其正常运行的热交换系统就显得十分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动机构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辆的安全性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动机构,包括:车桥,包括轴头,轴头内具有安装空腔;轮毂,套设于轴头上;制动毂,套设于轮毂外;制动片,位于轮毂与制动毂之间,制动片可枢转地设置于轮毂的侧壁上,制动片具有与制动毂的内表面互不干涉的非工作位置以及与制动毂的内表面摩擦的制动位置;散热系统,包括散热总管、贴设于制动片上的第一散热管路、贴设于安装空腔的腔壁上的第二散热管路以及与散热总管相对的散热装置,其中,第一散热管路与第二散热管路并联地设置在散热总管上,且第一散热管路、第二散热管路与散热总管形成循环回路。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散热管路包括管路本体以及位于管路本体端部的柔性接头,柔性接头与散热总管连接。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制动片包括支架以及设置于支架上的摩擦片,第一散热管路贴设于支架的背离摩擦片的表面上。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散热管路包括多个首尾相接的S型弯管。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支架包括设置有枢转轴的枢转端以及与枢转端相对的驱动端,第一散热管路为U型管,第一散热管路的开口端靠近枢转端,第一散热管路的封闭端靠近驱动端。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制动片为两个,第一散热管路为与制动片对应设置的两个,两个第一散热管路并联设置。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散热管路沿轴头的轴线方向螺旋延伸。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散热管路包括相互螺旋缠绕的第一螺旋管段和第二螺旋管段以及连接第一螺旋管段的第一端与第二螺旋管段的第一端的连接管段,第一螺旋管段的第二端与第二螺旋管段的第二端与散热总管连接。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制动机构还包括:强制循环电机泵,设置于散热总管上。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器以及与散热器相对的散热风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制动机构,制动机构为上述的制动机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智汽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未经清智汽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714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