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08000.5 | 申请日: | 2022-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138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6 |
发明(设计)人: | 廖忠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11C16/04 | 分类号: | G11C16/04;G11C16/30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聂慧荃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结构 | ||
一种半导体结构,包括基板及基板上的多个双端口SRAM单元阵列。双端口SRAM单元阵列的每一者包括写入端口及读取端口。写入端口包括两个写入传输闸晶体管、两个写入下拉晶体管以及两个写入上拉晶体管。双端口SRAM单元的阵列包括写入端口彼此紧邻的第一及第二双端口SRAM单元。第一及第二双端口SRAM单元的两个写入传输闸晶体管共享共同栅极电极。第一及第二双端口SRAM单元的两个写入下拉晶体管的源极/漏极电极共享共同接点。第一双端口SRAM单元包括连接至共同接点的Vss导线。第二双端口SRAM单元包括连接至共同栅极电极的写入字元线着陆垫。Vss导线及写入字元线着陆垫位于第一金属层。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造工艺,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双端口SRAM单元的半导体结构及其制造工艺。
背景技术
电子工业经历了对更小且更快的电子装置不断增长的需求,这些电子装置能够支持更多数量的越来越复杂且精密的功能。为了满足这些需求,集成电路(integratedcircuit,IC)工业持续地倾向制造低成本、高性能且低功耗的IC。迄今为止,这些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缩小IC尺寸(例如:最小IC特征尺寸)并进而提高生产效率且降低相关成本来实现的。然而,这种微缩也增加了IC制造工艺的复杂性。因此,实现IC装置及其性能的持续进步,需要在IC制造工艺与技术上有着类似的进步。在嵌入式存储器设计中需要一种这样的进步。举例来说,如何为双端口(two-port)存储器单元(cell)提供位元线及Vss(或是接地)导线(conductor)的最佳化选路(routing),以满足先进工艺节点中的快速快取存储器(cache memory)的需求,例如L1快取存储器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上述半导体结构包括一基板以及位于上述基板上方的多个双端口(TP)SRAM单元的一阵列。上述阵列的双端口SRAM单元中的每一者包括写入端口以及读取端口。写入端口包括第一写入传输闸(W_PG)晶体管、第二写入传输闸晶体管、第一写入下拉(W_PD)晶体管、第二写入下拉晶体管、第一写入上拉(W_PU)晶体管以及第二写入上拉晶体管。读取端口包括读取传输闸(R_PG)晶体管以及读取下拉(R_PD)晶体管。双端口SRAM单元的上述阵列包括第一双端口SRAM单元与第二双端口SRAM单元。第一双端口SRAM单元的写入端口紧邻第二双端口SRAM单元的写入端口。第一双端口SRAM单元的第一写入传输闸晶体管与第二双端口SRAM单元的第一写入传输闸晶体管共享一共同栅极电极。第一双端口SRAM单元的第一写入下拉晶体管的源极/漏极电极与第二双端口SRAM单元的第一写入下拉晶体管的另一源极/漏极电极共享一共同源极/漏极接点。第一双端口SRAM单元包括第一Vss导线,第一Vss导线经由第0层级通孔连接至上述共同源极/漏极接点。第二双端口SRAM单元包括第一写入字元线着陆垫,第一写入字元线着陆垫经由栅极通孔连接至上述共同栅极电极。第一Vss导线以及第一写入字元线着陆垫位在第一金属层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080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