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速大负载组合推进式海空跨域飞行探测平台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15101.1 | 申请日: | 2021-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8086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魏照宇;滕月慧;王志光;姚宝恒;连琏;于曹阳;曹军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船舶电子设备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六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0F5/02 | 分类号: | B60F5/02;B64C27/26;B64C29/00;B64C39/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胡晶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速 负载 组合 推进 式海空跨域 飞行 探测 平台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速大负载组合推进式海空跨域飞行探测平台,包括:导流组件、密封舱组件、水平推进器组件、垂直推进器组件以及机翼组件;所述导流组件与密封舱组件连接;所述水平推进器组件设置于密封舱组件的艉部;所述垂直推进器组件与机翼组件相连;所述机翼组件安装在密封舱组件上。本发明提出了基于组合推进原理的海空跨域飞行探测平台设计,使海空跨域探测平台具有较强的环境自适应能力、较好的机动性和较大的负载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人机及机器人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高速大负载组合推进式海空跨域飞行探测平台。
背景技术
海空跨域航行平台最早是由苏联开展LPL水空跨介质飞行探测平台项目时提出的。由于水和空气物理属性的巨大差异,很难设计出兼容水下航行和空中飞行的外形结构与推进系统,因此在过去几十年,大部分研究仅限于水上飞机和地效翼船等。按照技术发展的特点,可将海空跨域航行平台大体上分为三类:1)水上飞机和地效翼船等在水面停泊的;2)潜射无人机、潜射导弹和空投雷弹等仅单次跨越水气界面的;3)多次跨越水气界面,可以分别在水中和空气中航行的。显然,与水上飞机和潜射无人机等相比,第3类海空跨域航行平台的航行区域都得到了很大的延伸。近几年由于军事需求的推动,结合当前成熟的无人机和水下航行器技术来开发无人自主海空跨域航行平台,已成为国内外科学家关注的热点。从发表的文献资料来看,目前大部分研究是参考自然界具有优异水空运动能力的生物,开展相关推进原理研究、海空航行机理与原理样机探究等方面的工作。
本专利研发一种可搭载在搜救船上,可多次跨越水气界面、可同时自主在空中和海中航行,具备对突发海难事故,诸如沉船和油轮燃烧,进行快速空中和水下探测以及事故评估的组合推进式海空跨域自主飞行探测平台。当某个海域发生海难事故,尤其发生沉船事故时,救援船可将搭载的跨域飞行探测平台释放,此探测平台可通过空中高速飞行快速到达事故现场,首先从空域范围对海面环境诸如浓烟、火灾、船舶沉没姿态和逃生人员进行快速评估。若船舶已沉没,在有强烈海流的环境下,沉船可能会发生大范围漂移,造成沉船地点与事故地点相差甚远。此跨域探测平台可潜入水中,通过携带的图像声呐对沉船姿态、受损情况以及沉没海域的地形情况进行探测和评估。完成水下探测任务后,该探测平台飞出水面,在空域通过无线电数据链将关键信息回传给搜救船,以便搜救船进行及时决策,制定下一步的救援计划。完成所有任务后,该飞行探测平台通过空中飞行在母船附近降落,并被打捞回收。
组合推进式海空跨域飞行探测平台将有助于提升我国海洋事故快速评价和海难事故的快速搜救。
专利文献为CN108945342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无人船搭载无人机的海上搜救设备。包括用于执行搜救任务的无人机、用于搭载无人机的无人船以及地面监控平台,本发明将无人机和无人船有效相结合,提高了无人机的续航能力和搜救范围,同时通过地面监控平台可以对无人船和无人机分别进行远程监控和控制,减少搜救人力的投入,降低搜救成本,为海上救援任务提供了有效保障。但是上述方案使用单一,无法实现海空多种环境的切换。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速大负载组合推进式海空跨域飞行探测平台。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高速大负载组合推进式海空跨域飞行探测平台,包括导流组件、密封舱组件、水平推进器组件、垂直推进器组件以及机翼组件,其中:
所述导流组件与密封舱组件连接;
所述水平推进器组件设置于密封舱组件的艉部;
所述垂直推进器组件与机翼组件相连;
所述机翼组件安装在密封舱组件上。
优选地,所述密封舱组件包括密封舱艏部舱盖部件、密封舱本体部件2、密封舱内部安装支架、密封舱艉部舱盖部件以及水密穿舱件,其中:
所述密封舱艏部舱盖部件与密封舱本体部件2前端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船舶电子设备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六研究所),未经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船舶电子设备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六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151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