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氰基丙烯酸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应用和透皮给药制剂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85035.3 | 申请日: | 2021-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180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张伟;石锐;史晓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武州制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9/00 | 分类号: | A61K9/00;A61K31/573;A61K45/00;A61K47/10;A61K47/12;A61K47/18;A61K47/22;A61P1/08;A61P29/00;A61P31/04;A61P31/10;A61P3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刘建荣 |
地址: | 510700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丙烯酸酯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制剂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氰基丙烯酸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应用和透皮给药制剂,涉及医药材料技术领域。该氰基丙烯酸酯组合物包括氰基丙烯酸酯、药物和有机化合物Ⅰ,其中,有机化合物Ⅰ包括咖啡酸、绿原酸、二氢咖啡酸、薄荷醇或阿魏酸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通过氰基丙烯酸酯、药物和有机化合物Ⅰ之间存在的特定的配合作用,可有效降低氰基丙烯酸酯的细胞毒性,同时还可以提高药物的渗透作用。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氰基丙烯酸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在制备透皮给药制剂中的应用。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透皮给药制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氰基丙烯酸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应用和透皮给药制剂。
背景技术
现代过大的生活压力,以及人们不良的作息规律和生活习惯导致了许多慢性疾病的产生,同时皮肤疾病,也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愈加高发和普遍。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中,较为常规的给药途径是口服和静脉注射,然而这些给药方式都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透皮给药可以克服上述给药方式的问题,具有以下优点: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静脉给药的感染风险,起效快,毒副作用低,患者的顺应性高。因此,近几年来,医生和患者逐步倾向于通过透皮给药方式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现如今,市面上传统的透皮制剂主要为乳膏、凝胶和贴布等,这些剂型在生活实际应用中容易沾染衣物,容易脱落且需要频繁给药。所以,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专利申请号为201811137327.8、名称为《可用于透皮给药的氰基丙烯酸酯及其组合物》的专利申请提出了一种以氰基丙烯酸酯及其组合物为载体的新型透皮制剂。这种新型透皮制剂具有降低给药频率,灵活控制给药量,提高与皮肤的贴合度且不易脱落等特点。
但本发明人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上述透皮制剂还存在以下问题:(1)透皮制剂中的氰基丙烯酸酯可经水解降解成甲醛、小寡聚体及其他降解产物,而甲醛的存在可能会引起细胞毒性。医学期刊和相关研究中已有关于氰基丙烯酸酯粘合材料水解降解副产物甲醛导致细胞和组织毒性的报道,例如氰基丙烯酸酯粘合材料的降解产物可在组织中蓄积并导致明显的组织毒性,表现为急性和慢性炎症反应。还有文献指出可通过增加烷基的长度和氰基丙烯酸酯聚合物的分子量来减少甲醛的形成速率;(2)上述透皮制剂中氰基丙烯酸酯作为药物的载体,药物从中扩散出来的速率可能较慢,这会导致药物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累积释放量将大大受到限制,从而影响药效的发挥。故如何降低氰基丙烯酸酯对于细胞毒性的影响以及进一步提高药物渗透效果对于提升上述透皮制剂的效果以及扩大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氰基丙烯酸酯组合物,以改善现有氰基丙烯酸酯透皮制剂所存在的具有一定细胞毒性和药物渗透作用低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上述氰基丙烯酸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上述氰基丙烯酸酯组合物在制备透皮给药制剂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四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皮给药制剂。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氰基丙烯酸酯组合物,包括如下组分:氰基丙烯酸酯、药物和含有环羟基骨架的有机化合物Ⅰ;
所述有机化合物Ⅰ包括咖啡酸、绿原酸、二氢咖啡酸、阿魏酸或薄荷醇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所述氰基丙烯酸酯组合物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氰基丙烯酸酯0-14份,药物0-0.1份和有机化合物Ⅰ0-0.1份,氰基丙烯酸酯、药物和有机化合物Ⅰ的重量份数均不包括0份。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所述氰基丙烯酸酯组合物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武州制药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武州制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8503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