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肿瘤组合物及其应用和抗肿瘤药物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83351.0 | 申请日: | 2021-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911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3 |
发明(设计)人: | 汤朝晖;王莹;沈娜;刘林林;陈学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K33/243 | 分类号: | A61K33/243;A61K45/06;A61K47/59;A61P35/00;A61P3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欢 |
地址: | 13002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肿瘤 组合 及其 应用 药物 | ||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肿瘤组合物及其应用和抗肿瘤药物。本发明抗肿瘤组合物包括顺铂纳米制剂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本发明提供的抗肿瘤组合物将顺铂纳米制剂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应用,能够明显增加恶性肿瘤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有效提高中晚期恶性肿瘤放疗的远隔效应,通过局部放疗的远隔效应对转移肿瘤起到系统性抑制作用,协同放射治疗能够有效地增强对于中晚期癌症全身多发转移病灶的治疗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肿瘤组合物及其应用和抗肿瘤药物。
背景技术
癌症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局部肿块,细胞生长失控和细胞周期的失调是所有癌症共同的特征。目前,癌症为严重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癌症死亡占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且近十几年来癌症的发病死亡均呈持续上升态势,每年癌症所致的医疗花费超过2200亿,防控形势严峻。
缺乏对转移肿瘤的有效控制为癌症患者的主要死因,以肺癌为例,早期可手术切除癌灶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到60%以上,然而当肿瘤发生转移使病程进入中晚期以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能维持在10%-20%之间。虽然早筛、早诊、早治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癌症的整体预后,但是大部分患者在首诊时已经发生肿瘤的转移仍然是我国癌症的现状。因此,探索治疗中晚期癌症的新思路以及新的模式,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减轻中晚期癌症患者的肿瘤负荷、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意义。
放疗在癌症的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显示,超过半数的癌症患者在疾病治疗中至少一次接受了放疗,或作为单一治疗方案,或与其他治疗方式联合应用。在放疗的大规模临床应用中,学者在个别病例中发现,当对原发肿瘤给予照射以后,非照射区域的转移肿瘤病灶也在同时缩小甚至消失,这种现象在1953年被首次发现,并且被命名为“远隔效应”。远隔效应的发现对于中晚期癌症的放疗获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后续临床观察中,虽然不断有关于远隔效应在恶性黑色素瘤、晚期肝癌、晚期肺癌、晚期乳腺癌以及晚期肾癌中的发现,但是它的整体发生率却极低,呈现“随机性”的特点,不能大规模的为中晚期癌症患者带来临床获益。
随着研究的深入,远隔效应被证实是一种由免疫驱使的临床现象。当放疗作用于肿瘤时,引起肿瘤细胞发生免疫原性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ICD),处于ICD过程中的细胞通过暴露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RT)激活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活化后的DCs进一步将肿瘤抗原提呈至原始T细胞使其活化,当活化后的效应性CD8+T细胞到达未照射的转移肿瘤内并攻击肿瘤细胞时,远隔效应即发生。在这一背景下,人们试图通过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增加放疗的远隔效应,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只有不到30%的患者在同时接受放疗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后表现出了远隔效应。因此,开发一种能够有效增强肿瘤细胞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的抗肿瘤组合物,提高放射治疗的远隔效应,显著提高抑瘤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抗肿瘤组合物及其应用和抗肿瘤药物。本发明提供的抗肿瘤组合物能够明显增加恶性肿瘤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有效提高放射治疗的远隔效应,通过局部放疗的远隔效应对转移肿瘤起到系统性抑制作用,协同放疗增强对于中晚期癌症全身多发转移病灶的治疗作用。
优选的,所述顺铂纳米制剂为cisplatin loaded poly(L-glutamic acid)-g-methoxypoly(ethylene glycol)complex nanoparticle的形式。
其中,cisplatin loadedpoly(L-glutamic acid)-g-methoxy poly(ethyleneglycol)complex nanoparticle,即所述顺铂纳米制剂为以聚(L-谷氨酸)接枝聚乙二醇单甲醚为载体担载小分子顺铂的形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833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