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上下电的控制策略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04273.3 | 申请日: | 2021-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599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8 |
发明(设计)人: | 彭凯;晏萌;刘磊;危波;郭启翔;王贵山;吴明瞭;尹思维;刘淞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15/20 | 分类号: | B60L15/20;B60L3/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市首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29 | 代理人: | 刘牧 |
地址: | 441058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 汽车电机 控制器 上下 控制 策略 | ||
一种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上下电的控制策略,所述控制策略包括低压上电流程、高压上电流程、主动放电流程与高压下电流程,所述低压上电流程是指先使常电供电线与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之间的电信号接通,同时,将钥匙电硬线的信号置为on档,则对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进行成工唤醒,低压上电成功,之后,可进行高压上电流程或者主动放电流程,而当高压上电流程、主动放电流程成功之后,都能进行高压下电流程。本设计不仅能增强MCU、VCU之间的协作性,控制效率较高,而且能确保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的控制方法,属于电机控制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上下电的控制策略。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MCU)是通过主动工作来控制电机按照设定的方向、速度、角度、响应时间进行工作的集成电路。在电动车辆中,电机控制器的功能是根据档位、油门、刹车等指令,将动力电池所存储的电能转化为驱动电机所需的电能,以控制电动车辆的启动运行、进退速度、爬坡力度等行驶状态,或者帮助电动车辆刹车,并将部分刹车能量存储到动力电池中。
根据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的国标要求,电机控制器需要具有主动放电、被动放电等功能,而在放电之前,电机控制器需先上电,但在现有技术中,一般而言,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的上电、主动放电、被动放电的操作流程相互分隔,前后衔接性不强,控制效率较低。
公开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申请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控制效率较低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控制效率较高的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上下电的控制策略。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上下电的控制策略,所述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的输入端与常电供电线、钥匙电硬线进行电路连接,所述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的正、负极与动力电池的正、负极通过两根高压线进行对应的供电连接,所述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与TCU、VCU进行通讯连接;
所述控制策略包括低压上电流程、高压上电流程、主动放电流程与高压下电流程,且低压上电流程在高压上电流程、主动放电流程、高压下电流程之前运行;所述低压上电流程是指:先使常电供电线与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之间的电信号接通,同时,将钥匙电硬线的信号置为on档,则对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进行成工唤醒,低压上电成功。
所述常电供电线的电信号为9—16V。
所述常电供电线的电信号为12V。
所述高压上电流程是指:当低压上电成功后,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先进行内部初始化,并建立can通讯连接以允许上高压,再检测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内部是否存在三级故障,若无三级故障,且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收到VCU发出的电机使能信号,则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进入电机运行流程控制模式,高压上电成功。
所述主动放电流程是指:当低压上电成功后,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先进行内部初始化,并建立can通讯连接以允许上高压,再检测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内部是否存在三级故障,若无三级故障,且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收到VCU发出的主动放电指令,则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执行主动放电,直至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的电压降至36V以下,主动放电成功。
所述高压下电流程是指当高压上电流程或主动放电流程成功之后,若检测到常电供电线的电信号正常,同时,检测到钥匙电硬线的信号置为off档,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则在设定时间内完成下电控制,设定时间为4—6s,设定时间计时结束之后,关闭can通讯,并进入睡眠模式。
所设定时间为5s。
若检测到钥匙电硬线的信号置为on档,或者,完成下电控制的时间超过设定时间,则重新检测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内部是否存在三级故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0427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