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身背门框架有效
申请号: | 202023145619.1 | 申请日: | 2020-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426778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叶宝文;吴纯福;耿富荣;邓荣添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禤淑莹;黄华莲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身 门框 | ||
1.一种车身背门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左侧D柱总成(1)、右侧D柱总成(2)、顶盖后横梁总成(3)、后围总成(4)、加强件(5)和后围板支撑板(8);
所述左侧D柱总成(1)、顶盖后横梁总成(3)、右侧D柱总成(2)及后围总成(4)依次首尾连接形成闭合的口字形框架;
所述加强件(5)分别设于所述左侧D柱总成(1)以及所述右侧D柱总成(2)的上拐角内腔;
所述后围板支撑板(8)设于所述后围总成(4)两端的下拐角内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背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D柱总成(1)以及所述右侧D柱总成(2)的上拐角处均设有卡接孔(6),所述加强件(5)对应位置处设有与所述卡接孔(6)形成卡接的卡接点(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背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D柱总成(1)由D柱内板(11)及D柱外板(12)叠合连接组成,所述卡接孔(6)设于所述D柱外板(12)的上拐角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背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外板(12)的上拐角处设有D柱上加强板(13),所述卡接孔(6)设于所述D柱上加强板(13)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背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5)为发泡加强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背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5)泡发后通过胶粘形式填充在所述左侧D柱总成(1)的上拐角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背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围总成(4)包括后围内板(41)、后围外板(42)、后围侧连接板(43) 和后围侧封板(44);
所述后围侧连接板(43)分别设于所述后围内板(41)的两端,所述后围侧封板(44)分别设于所述后围外板(42)的两端;
所述后围内板(41)与所述后围外板(42)叠合连接形成所述后围总成(4)的本体,所述后围侧连接板(43)与所述后围侧封板(44)叠合连接形成所述后围总成(4)两端的下拐角。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背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围板支撑板(8)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后围侧连接板(43)及所述后围侧封板(44)连接,使所述后围板支撑板(8)与所述后围外板(42)的轴向成70°-130°夹角。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背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围板支撑板(8)的上侧边、下侧边及靠近所述后围侧连接板(43)的侧边设有焊接配合面与所述后围侧连接板(43)配合连接;所述后围板支撑板(8)靠近所述后围侧封板(44)的侧边设有结构胶配合面与所述后围侧封板(44)配合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背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围侧连接板(43)通过烧焊与所述D柱内板(11)的底部连接,烧焊的焊点位于所述后围侧连接板(43)与所述D柱内板(11)的夹层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145619.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模块化均匀磁场的铁谱仪磁头装置
- 下一篇:一种气密性自动监测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