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车辆的侧安全气囊的点火策略、安全气囊和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80743.5 | 申请日: | 2020-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0679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袁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能(广州)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264 | 分类号: | B60R21/264;B60R21/0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张文姣 |
地址: | 51070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安全气囊 点火 策略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侧安全气囊的点火策略、安全气囊和车辆,所述的侧安全气囊的点火策略,包括:安全气囊控制器判断车辆发生侧面碰撞;安全气囊控制器间隔发送点火电流并依次与侧安全气囊中的多份气体发生药剂接触;多份气体发生药剂持续产生气体以在规定时间内保证侧安全气囊中的气袋压强。本申请的侧安全气囊的点火策略,通过安全气囊控制器分时持续发送点火电流,使侧安全气囊内的气体发生药剂分段触发,持续对气袋输入混合气体,保持侧安全气囊在碰撞工况中的气袋压力值,满足C‑NCAP中的评价要求,提升在碰撞翻滚工况中的乘员保护性能。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被动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侧安全气囊的点火策略、安全气囊和车辆。
背景技术
为了提升碰撞翻滚工况中的乘员保护性能,C-NCAP中要求侧安全气囊在点爆后的6s内,侧安全气囊的头部保护位置的压力需大于工作压力的50%。目前的侧安全气囊从发生到结束的时间较短,ACU(Automated-driving Control Unit,安全气囊控制器)仅对侧安全气囊发送一次点火电流,气体发生器一次性向气袋释放混合气体,由于气袋的气密性不足,气袋内的气压无法保证6s内还能大于工作状态的50%。
申请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申请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侧安全气囊的点火策略,在规定时间内点火电流持续点火,实现侧安全气囊的保压效果,提升对车内乘员的保护;
本申请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侧安全气囊,在侧安全气囊内发生反应,保证侧安全气囊的压力在规定时间内持续满足;
本申请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侧安全气囊的点火策略。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侧安全气囊的点火策略,包括:安全气囊控制器判断车辆发生侧面碰撞;安全气囊控制器间隔发送点火电流并依次与侧安全气囊中的多份气体发生药剂接触;多份气体发生药剂持续产生气体以在规定时间内保证侧安全气囊中的气袋压强。
本申请的侧安全气囊的点火策略,通过安全气囊控制器分时持续发送点火电流,使侧安全气囊内的气体发生药剂分段触发,持续对气袋输入混合气体,保持侧安全气囊在碰撞工况中的气袋压力值,满足C-NCAP中的评价要求,提升在碰撞翻滚工况中的乘员保护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器通过接受侧碰传感器的碰撞信号来判断车辆是否发生侧面碰撞。
进一步地,若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器检测到侧碰传感器的加速度超出设定的碰撞点火阈值,则向所述侧安全气囊依次发送点火电流。
进一步地,所述侧安全气囊内设置有气体发生器,所述气体发生器中分格存储多份气体发生药剂。
进一步地,所述点火电流为多份,且每份所述点火电流适于与对应的所述气体发生药剂发生反应并产生气体。
进一步地,所述点火电流为多份,且多个所述点火电流中的至少一个适于与至少两份所述气体发生药剂发生反应并产生气体。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侧安全气囊,包括:侧气囊本体,所述侧气囊本体内设置有容纳空间;气体发生器,所述气体发生器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中,且所述气体发生器内设置有多个分格存储的气体发生药剂。
进一步地,还包括:压强传感器,所述压强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且适于检测所述容纳空间内的气体压强。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侧安全气囊的点火策略。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能(广州)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宝能(广州)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8074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区块链的进出口企业税务征管系统
- 下一篇:移动终端及其应用卡片的显示方法